|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武都高山戏与武都方言

武都高山戏与武都方言

关键词:高山戏 方言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陇南市人大
  • 电 话:18089393022
  • 网 址:http://
  • 感谢 sid42518216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524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武都高山戏与武都方言
                
                              娄炳成
  

    笔者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为参加武都县和武都地区“农业学大寨文艺调演”而写的小戏曲《棉苗茁壮》,就是高山戏,由当时的武都地区五一秦剧团著名作曲家杨鸣键先生作曲,分别获得了武都县和武都地区那次文艺调演的剧本一等奖。自此,笔者与高山戏结缘,对高山戏有了初步了解。后来,笔者与武都县鱼龙镇上尹村高山戏的当代传人尹维新先生结识,曾多次向他请教,也帮他修改过剧本,对高山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高山戏,又名高山剧,与陇剧一道为甘肃省独有的两大地方特色剧种,发源于陇南市武都区的鱼龙镇、隆兴镇等地。鱼龙、隆兴一带为高山丘陵,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自古以来,庙会、祭祀、社火等民俗活动在这里就很盛行,高山戏即是从这里的民间祭祀和传统社火中孕育、演变、发展而来的地方戏曲剧种。
  高山戏的代表性剧目有传统的《咸阳讨账》《刘四告状》《老换少》《白玉霜》《康熙拜师》《儿嫌娘丑》等;也有当代创作剧目《开锁记》《尕女婿》《挡车》《人老心红》《一袋化肥》《夜逃》《特殊党费》等。这些优秀剧目,笔者大都观看过。
  笔者于多年前在受邀参加的武都高山戏研讨会上,就高山戏的语言道白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发言稿被收录在研讨会后内部出版的学术研讨书籍里。那次研讨会后,在陇南的戏剧舞台上演出的新近创作的高山戏剧目,演员所使用的语言道白依旧没有改变。因此,笔者觉得很有必要再次提出这个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高山戏所使用的语言道白是地道的武都方言,更确切的说,是武都鱼龙、隆兴一带的乡土方言。其传统代表剧目在民间戏剧舞台演出时,使用的就是地道的带有武都鱼龙、隆兴一带浓郁地域特色的方言,生动活泼、幽默诙谐。它的唱词格式比较固定,有七字两句式的对联体,有五字四句式的绝句体,有山歌体和律诗体等,大量衬词和灵活的帮腔形式,同时构成了高山戏独特的演唱风格。而在官方的戏剧舞台上,主要以原武都地区五一秦剧团编剧、作曲和演出为主体,其创作剧目《开锁记》《尕女婿》《挡车》《人老心红》《夜逃》《特殊党费》等,都是使用陕西方言作为语言道白,使得高山戏多年来在主流戏剧舞台上一直以不伦不类的面目呈献给广大观众,给广大观众造成了误导和错误认识,误以为高山戏是陕西的地方剧种;同时,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高山戏的传承与发展。
  我们知道,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的戏曲艺术,其方言、声腔与该剧种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无论是剧本创作、音乐创作还是演员演唱,尤其是在舞台剧场上的语言道白,都不得违背这一自然天成的铁定的规律,字、腔相倚,二者关系十分密切,不可以人为破坏。正因为字音与戏曲演唱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故而从“字腔”“声腔”,引申到戏曲的“唱腔”“声腔”,成了戏曲的专有名词。
  汉字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字音的声韵调上,戏曲声腔最基本的元素是字音,二者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从南、北曲开始就是如此。魏良辅改革昆山腔而成“水磨调”的昆曲,首先理顺的就是语音和腔调的关系,严格讲究“以字行腔”。魏良辅在《曲律》中说:“五音以四声为主,四声不得宜,则五音废矣。”显然,是吴侬软语决定了昆曲缠绵婉转的总体风格。后来的梆子、皮黄系列的板腔体剧种,尽管不像南、北曲和昆曲的字、腔关系那么复杂,但这种字、腔关系仍在。随意使用或“改造”地方戏的方音,也就割裂了剧种字、腔相倚的血肉联系,实际上也就背离了戏曲最基本的艺术规律。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象征,地方戏曲的形成是区域化的结果,其存在的价值正在于其独特的区域特色和乡土魅力。方言改说普通话,或异地语言,地方戏就失去了它最本质的“乡音”,也就失去了它独有的艺术魅力和存在价值。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交通和各地文化交流的便利,加上国家推广普通话,别说是地方戏,即便是各地的方言甚至也出现了向普通话靠拢的迹象。在这种大环境下,地方剧种的命运的确堪忧,要么随着其自身特点和魅力的逐渐消失,被人们逐渐遗忘而消亡;要么经过现代化的创新打造,剧种的个性不但没有消失或趋同,其地域性特色更转化为独特风格和韵味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强化,从而被更多的当代人所接受,在更大的区域流行。至于方言给观众欣赏上造成的障碍,则可以用字幕去改变,借助字幕,向观众传达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在影视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就更不成问题了。
  也许有人会说,武都方言,在全国范围属于非常狭小的语言语音片区,不要说在甘肃、在全国,就是在我们陇南,能够完全听懂的人,也极其有限。实际上,无论是越语,还是陕腔,即便是作为国宝的京剧艺术的道白,倘若不借助于字幕,能够听懂的人也是少数。在信息时代电子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语言交流已经没有太多的障碍了;相反,任何艰涩难懂的方言,都可以借助于现代化的语言文字交流传播方式,走出家门,被人接受。更可况,戏剧艺术除了道白语言之外,还有音乐语言、形体动作表演语言等综合因素,来帮助观众全方位理解剧情,不是单一的依靠口头语言表演的快板、相声,听不懂就没意思了。
  其实,方言、声腔已经不只是一个语言问题和娱乐问题,乡音连着乡情,寄予着人们的情感,凝结着文化的认同,无论你身处世界何地,一句方言,一出家乡戏,最能勾起游子思乡之情和同胞之谊,引起故乡情感的共鸣。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保留地方戏独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还有着抵御民族文化被同化的积极意义。地方戏正面对着日益开放的世界,不仅要走出当地,还要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也要依靠其自身不可替代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我们一定要正本清源,在今后的高山戏创作演出中,坚定不移地使用高山戏所固有的武都方言,把武都方言作为它的唯一的语言道白,还高山戏的本来面目。笔者不是说一定要泥古不化,固执传统,抱残守缺。与其他戏曲艺术一样,高山戏也要传承发展,传承的是它最本质、最独特、最个性化的艺术特性,其中就包括它的方言语言道白;而发展则是进一步发掘、丰富它的曲牌音乐,发掘、丰富它的表演形式,尤其是使其与时代接轨,增强它的现代气息,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反映新时代的社会价值观,高扬时代主旋律。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5825895017 18693909100 传真:0939-8658811 邮箱:751793550#qq.com
地址:甘肃陇南市武都区南桥路阳光商城1单元5楼 邮编:746000
Copyright © 2004-2024 陇南都市网运营中心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