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辖区导航 > 武都区

武都区

关键词:武都区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武都区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gsln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8982

    已有2网友参与纠错

武都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地,毗邻川、陕两省。境内沟壑纵横、峰峦叠嶂,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既有南国的灵秀,又虽具北国之雄奇,是典型的“七山二林一分田”的山区农业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辉煌。武都作为地名,始于先秦。

2004年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陇南地区和武都县,设立甘肃省陇南市和武都区。

  武都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辖44个乡镇、689村 、12.18万户、 53.05万人。幅员面积4683平方公里,折合702万亩,其中耕地71.53万亩,林地和蔬林地190多万亩。海拔600—3600米,年平均气温14.7℃,极端气温最高40℃(1951),最低-9℃(19910。年日照时数1911.3小时,年降雨量400mm左右,无霜期210—240天,属亚热带半湿润气候。气候条件得天独厚,温暖湿润,光热资源比较充足,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有各类动植物1300多种,各类中药材1200多种,其中“米仓红氏”、“武都黄连”饮誉中外。有花椒、桔柑、油橄榄等经济林果百余种,其中“大红袍花椒”品质优良,畅销国外;白龙江河谷地带则被专家认为是全国油橄榄最佳适生地。水资源总量53.7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70.62万千瓦时,可开发利用19.53万千瓦时。境内有神奇的万象洞天、朝阳仙洞、水濂瀑布、千坝草原、太白积雪、五凤彩云、六月冰泉、南宋古建筑广严院和红桐河自然保护区等。

行政区划

  所辖城关镇、城郊乡、东江镇汉王镇两水镇、龙凤乡、角弓乡、石门乡、锦屏乡、坪垭乡、蒲池乡、三河乡、桔柑乡、外纳乡、透防乡、磨坝乡、郭河乡、玉皇乡、甘泉乡、佛崖乡、鱼龙乡、熊池乡、黄坪乡、安化镇、柏林乡、马街乡、汉林乡、隆兴乡、龙坝乡、金厂乡、马营乡、池坝乡、洛塘镇、琵琶乡、月照乡、枫相乡、盘底乡、渭河乡、三仓乡、草河乡、五库乡、五马乡、裕河乡、西支乡。

地理交通

  陇南市武都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长江流域嘉陵江中游,秦巴山系结合部,陕、甘、川三省交通要道,陇南市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东与康县相接,南连陕西省宁强县、四川省青川县和本市文县,西接文县舟曲县宕昌县,北邻宕昌县、礼县西和县,东北与成县隔水相望。地理坐标为北纬32°47’~33°42’、东径104°34’~105°38’,总面积为4683万平方公里。

  交通

  武都区交通较为便利,现有国道G212线,省道江武路、大姚路、马龙路4条干线公路,跨越境内307.5公里,与县乡公路纵横交错连成网。

  全区公路里程为3115公里,每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66.5公里,其中主干线公路4条308公里,县乡公路24条437公里,专用道7条38.4公里,乡村公路350条2319公里,交通网络日趋完善。目前,兰渝铁路、兰海高速公路即将投资修建。

人口民族

  武都是汉族聚居、少数民族散杂居的地区。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区有汉、回、藏、蒙古、彝、壮、朝鲜、满、士家、纳西等10个民族,总人口51.72万人。除汉族以外的10个少数民族人口13786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67%。

主要宗教

  武都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除道教之外,其他各教均系国际性的宗教。

历史沿革

  武都,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白龙江中游地带。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地灵人杰,启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是陇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重镇。根据龙沟发现的“武都森林古猿”化石研究报告证明,早在1000万年前,武都白龙江和北峪河流域已是古猿生活的重要地区之一。而且这里河谷纵横,雨量充沛,森林繁茂,因而还生息繁衍着三趾马、褐牛、大唇犀、始柱鹿、剑齿象剑齿虎等动物。文物普查、考证发现,白龙江及支流北峪河、沟坝河、福津河沿岸的黄土坪上,埋藏着极为丰富的古文化遗迹和遗物。有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5000年的马家窑文化、距今4000多年的齐家文化及商周时代武都白马氐族的寺洼文化等。武都最迟在七千年前就有祖先华夏民族的足迹,他们先在北峪河流域,再繁衍到白龙江及其支流沟坝河、福津河沿岸,从而开创了武都灿烂的古文化。

  夏、商时期武都属氐人居住地。西周、春秋战国时为羌氐民族。先秦已有道(县)级建置。秦代属白马氐族人。西汉属益州刺史部武都郡所辖。东汉隶凉州刺史部武都郡辖。三国,属蜀汉益州武都郡辖地。西晋,属秦州武都郡统之。东晋、十六国,武都郡先属仇池国,后由前秦政权统治。南北朝,公元448年,北魏置武都镇(掌控一方军事,镇治石门,即今城关旧城山),辖武阶郡(郡治翫当,即今大安庙附近)、修城郡等数郡。约公元497年,北魏武都镇、武阶郡属梁州。西魏,约公元546年属南秦州。北周,约公元572年改称武州(与武都郡同治今旧城山),领11县。隋朝,约公元612年,武都郡(治将利,即今旧城山)辖将利、建威、复津、盘堤、长松、曲水、正西诸县。唐代,约741年武州属陇右道;约公元820年属吐蕃。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武州更名为阶州(州治仍旧城山)。五代十国,约公元908年,阶州为岐统之。约公元943年阶州由后晋统治。约公元959年。属后周,仍称阶州。约公元924年和公元954年,阶州分别为前蜀和后蜀管辖。北宋,公元1111年间,阶州(州治福津,即今城关旧城山)隶属秦凤路。南宋,约1142年,阶州属利州西路。元代,约1260年阶州属陕西行省。1270年州治移柳树城(今角弓柳树城。)元末州治复移坻龙岗(今旧城山)。明朝,约1369年阶州属陕西巩昌府。明洪武四年(1371年),阶州治所由旧城山移武都砖城(即今武都区政府驻地)。清朝,阶州隶属甘肃。雍正七年(1729年),阶州升为直隶州,直隶于甘肃布政使司,领文、成二县。

  民国2年(1913年),阶州直隶州改为武都县,并分置出西固县;民国18年(1929年)2月,又从武都县划出白马关警察所辖地,分设永康县,同年4月改为康县。武都属甘肃省八区专员公署管辖(区专署驻地仍设在武都城关镇)。1949年11月25日,国民党广州行政院来电任命驻武都119军军长王治岐为甘肃省政府主席。国民党甘肃省政府的牌子悬挂在武都师范学校(今旧城山中学)的门口,直到武都解放。

  1949年12月9日武都解放,武都县属武都专区管辖(专区、县同治城关镇)。1958年2月,武都县随武都专区并入天水专区。是年,国务院批准,撤销康县,并入武都县;撤销宕昌县,将沙湾、新寨等人民公社划归武都县。1961年11月,国务院批准恢复武都专区,驻地仍在武都城关镇。同年12月从武都县内分出康县。12月15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宕昌县。1963年3月,武都县的沙湾、新寨等人民公社划归宕昌县。1968年7月7日,武都专区、武都县革命委员会在武都莲湖广场召开成立大会。1969年10月1日,武都专区革命委员会更名为武都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1月武都地区行政公署成立。1980年12月,撤销武都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武都县人民政府。1985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武都地区更名为陇南地区(仍驻武都城关镇)。

  2004年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陇南地区和武都县,设立甘肃省陇南市(地级市)和武都区(县级区)。市、区政府驻地仍为武都城关镇。2004年6月,武都辖36个乡镇(其中12个镇),15个社区,689个村。

资源环境

  气候条件得天独厚,温暖湿润,光热资源比较充足,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有各类动植物1300多种,各类中药材1200多种,其中“米仓红氏”、“武都黄连”饮誉中外。有花椒、桔柑、油橄榄等经济林果百余种,其中“大红袍花椒”品质优良,畅销国外;白龙江河谷地带则被专家认为是全国油橄榄最佳适生地。水资源总量53.7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70.62万千瓦时,可开发利用19.53万千瓦时。境内有神奇的万象洞天、朝阳仙洞、水濂瀑布、千坝草原、太白积雪、五凤彩云、六月冰泉、南宋古建筑广严院和红桐河自然保护区等。

自然资源

  武都区地域辽阔,物产丰富,雨量充沛,水利旅游资源富足。有“千年药乡”、“千年椒乡”之美称,中药材有红芪、黄连、当归等300余种,尤以“米仓红芪”、“武都黄连”饮誉中外 ,“大红袍”花椒、油橄榄闻名遐尔,建成了花椒、油橄榄、茶叶、核桃、中药材、蔬菜及山野菜、畜禽水产养殖和优质小杂粮等特色产业基地和产品基地。矿产资源富足,已探明的金属和非金属矿藏有金、铜、铁、锰、磷、白云岩、煤炭、石膏等30余种,储量可观,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水力理论蕴藏量达70余万千瓦,可开发量20万千瓦,位列中国四大溶洞奇景的万象洞及水帘洞、朝阳洞,宽阔深邃、气象万千,景色壮观,“六月冰泉”、“太白积雪"、“锦屏叠翠’’、“米仓松涛’’、“五凤古刹”、千坝草原、红土河自然保护区、裕河金丝猴保护区等名胜佳景奇迹,遍布全区,与天水麦积山、甘南腊子口、四川九寨沟遥相呼应。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环境气候

  武都区属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具有亚热带、暖温带、冷温带三种气候特征。境内山川秀丽、风光迷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素有“陇上江南”和“植物大观园”之称。年平均气温14.5℃,降水量400—900毫米,无霜期120天至28天,城区无霜期300天以上,城区海拔998米,是比较理想的人居和创业之地。

国民经济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2003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78421万元,比上年增长16.3%。财政收入达到5480万元,比上年增长25.83%;粮食总产量达到10765.2万公斤,比上年增长8.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82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379万元,增长16.3%;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为102%;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为101%;计划生育率达到81.2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15‰。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面对接连发生的自然灾害,各级组织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采取行政推动、科技带动、效益拉动、全民齐动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推进了农业和农村工作。农业增加值完成29313万元,农民人均占有粮达到224.3公斤。农田水利建设以坡改梯、水浇地建设、集雨节灌和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为重点,全年完成坡改梯3.25万亩,占任务的108.3%;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160亩,占任务的103%;发展集雨节灌面积7305亩,占任务的100.1%。生态林和经济林建设坚持科学规划、规模发展,完成退耕还林6万亩,荒山造林4万亩,新发展经济林15.08万亩。以百个示范村为重点的“退一兴三”工程进展顺利,完成整地10.53万亩,种草1.41万亩,投放种羊2531只。花椒、油橄榄、茶叶、核桃、蔬菜及山野茶、畜牧业、中药材产业开发势头良好,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效益有了较大提高。12个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村社干部报酬得到落实,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育及其它收费进一步规范,为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城市经济运行良好。按照年初确定的大办工业、加快工业发展的工作思路,通过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挖潜改造、开拓市场,城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运行的势头。全县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9370万元,同比增长7.7%,其中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8674万元,同比增长16.1%,限额以下工业企业完成10696万元,同比增长3%。完成增加值5462万元,其中限额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906万元,同比增长8.7%,限额以下工业完成增加值2556万元,同比增长2.9%。完成销售收入16133万元,同比增长5%。主要产品产量:原煤完成3.9万吨,同比增长30%;水泥完成7.01万吨,同比持平;发电量完成13200万度,占年任务的101.5%,同比增长20%。水电能源、农副产品加工等一批工业财政建设项目正在积极实施。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对6户企业进行改制,商业、粮食、石油等流通企业效益回升。

  非公经济持续增长。以城区商贸中心、沿川经济带为重点,通过放宽政策、优化环境、加强指导、规范管理、协调服务,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完成总产值46177万元,同比增长19%;实现增加值10250万元,同比增长20.4%;实现利润3239万元,同比增长24.6%;上缴税金985万元。新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企业826户,新增从业人员2478人,新建扩建续建项目40个,完成投资2654万元,同比增长7%。积极组团出外招商,参加“兰洽会”、“西交会”和“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经贸洽谈会”,累计签约资金43326.9万元,其中履约资金26206.9万元,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财政金融稳中有增。面对运转艰难的财政形势,狠抓增收节支和“三保一挂”责任制的落实,全面实现了财政增收目标,确保了全县干部职工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兑现了政策性增资。完成财政收入6248万元,其中,大口径考核收入完成5480万元,占本年5286万元的103.7%,增收1125万元,增长25.83%;财政支出18276万元,占年度17973万元的101.7%,增支303万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8871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1121万元,增长19.75%;各项贷款余额11395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9745万元,增长20.96%。住宅、教育、文化和旅游消费趋旺。

  扶贫开发全面推进。围绕稳定解决温饱、分步向小康迈进的目标,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集中攻坚,实施项目覆盖、帮扶到村、扶持到户、整村推进,全年投入扶贫资金3582.1万元,在39个乡镇的240个贫困村开展了小额信贷扶贫,在24个项目乡镇的384个村实施了世行项目,移民1267人,占任务的126.7%,输转劳务6.2万人次。又有1.2万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温饱,2万低收入人口稳定解决了温饱。

区域经济

  “十五”期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达到109392万元,占“十五”计划的123.1%,比“九五”末增长85.7%,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8%,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5.1%,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7.5%;大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3%,达到6637万元,占“十五”计划的119.4%,比“九五”末增长7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500元,比“九五”末增加2546元,年均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9元,占“十五”计划的87.3%,比“九五”末 增加324元,年均增长5.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69400万元,比“九五”末增加139400万元,年均增长1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800万元,占“十五”计划的104%,比“九五”末增加7519万元,年均增长9.4%。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为103%;计划生育率达到88.7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8‰。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或超额完成了任务。

城乡建设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512万元,比上年增长36.9%。县十三届一次人代会上审定的十件实事基本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即将投放运行,城区南岸堤路工程、城区二期供水工程、城区垃圾处理场开工建设,城区电网改造、县疾病控制中心正在抓紧施工,架通了66个村社的农电线路;新修乡村公路51条238公里,整修223条1156公里;解决了51个村近1.4万人0.4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建成了角弓陈家坝、柏林袁家坝、洛塘上庄三座大桥,桔柑大桥、磨坝大桥正在抓紧施工,全县实现乡乡通公路,城乡基础设施有了新的变化。城市规划逐步完善,城市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拆迁安置基本到位,城市居民住房大为改善,安化等一批建制镇的小城镇建设取得新进展。

社会保障

  在部分乡镇受灾严重的情况下,分批下拨救灾款210万元,保证了1.2万“三无户”、5.7万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在16个乡镇23个村实施灾民建房1337间,解决了432户1906人的住房困难。同时,围绕“三条保障线”,发放养老金517万元,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459.3万元,通过多途径使1151名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社会事业

  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科技工作以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包乡驻村送科技为重点,广泛开展农作物丰产栽培、经济林果综合管理、畜禽防疫和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推广,新建各类科技示范点260个,培训乡村干部4500人次,培训农村科技明白人9.5万人次。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稳步提高,小学、初中、高中入学率分别比上年增长1.5%、13.1%和4.2%,普通高校录取新生735人,增长30%,新建教学楼13栋,全县教育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计划生育工作以“五个一次性”为目标,集中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基层服务所建设明显改善,优质服务乡镇和“自管小组”、“自治村”建设不断加强,计划生育各项指标基本实现,顺利通过了省、地考核。医疗卫生机构和医药市场整顿取得初步成效。卫VⅢ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防治“非典”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全县疾控网络建设逐步健全,全民公共卫生意识进一步增强,各级组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广播电视通村入户覆盖率和信号传输质量明显提高。城乡文化、体育、旅游繁荣发展,开展了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活动,成功举办了春节城区文化活动、中小学生运动会、首届南山桃花艺术节和首届千坝草原生态观光旅游节,促进了对外开放、交流与合作。

  民主法制进一步加强。县乡两级政府和县直各部门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及时报告政府重大工作的进展情况,认真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工作中注意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高度重视人民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278件提案和意见建议办理工作,办结率为100%。召开政情通报会4次,适时听取离退休老同志、社会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两错”责任追究制,在县直22个主管局开展了行风评议,依法行政水平得到提高。积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全面推进,认真开展普法教育,“四五”普法进展顺利。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治安秩序明显好转。认真办理和接待群众来信来访。

  重视消防和安全生产工作,大力开展专项整治,建立健全安全事故防范体系,消防和安全生产形势逐步好转。积极开展从政道德教育,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廉政建设,政府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素养和勤政务实意识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民政、劳动、人事、统计、物价、地震、信访、地税、国税、国土资源管理、民族宗教、金融保险、质量监督、卫生防疫、武装、双拥等工作卓有成效,为该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地震受灾情况: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MS 8.0级地震,地震波及全区全境,震感强烈,经测定为7.6级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经初步调查统计,全区36个乡镇684个村、15个社区受灾,涉及12.36万户54.84万人,其中:29个乡镇478个村、15个社区共计107323户478787人严重受灾,截止5月15日下午5时,全区死亡99人,失踪2人,受伤457人,倒塌房屋3.01万户10.56万间211.2万平方米(其中土木结构2.1万户147.84万平方米,砖木结构0.6万户42.25万平方米,砖混结构0.3万户21.11万平方米),造成危房4.1万户14.05万间281万平方米(其中:土木结构危房2.87万户9.84万间 196.7万平方米,砖木结构危房0.82万户2.81万间56.2万平方米,砖混结构危房0.41万户1.4万间28.1万平方米), 3万户9万间194万平方米房屋出现裂缝;倒塌校舍10089平方米,65624平方米校舍墙体裂缝或屋顶塌陷,毁坏学校厕所726平方米、大门17座,损毁电力提灌134处190台、渠道及管引工程278处、人畜饮水工程231处、堤防工程44条21.5公里、水窖1.78万眼,山体滑坡、公路塌方普遍发生,造成212国道、江武公路、大姚公路和龙昌公路等交通主干道严重阻塞,供水、供电、通讯一度中断,严重影响了城乡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卫生事业

一、医疗机构概况

  1、卫生人力资源现状

  全区现有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741所,其中区级7所,中心卫生院9所,乡(镇)卫生院27所,乡(镇)级卫生所9所,村级卫生所689所。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共有人员1564人,其中区级550人,乡级325人,村级689人。在人员总数中,区、乡两级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804人,其中,按学历分大专以上113人,中专635人,无专业学历56人,分别占14%、79%、7%;按职称分副高级10人,已聘任10人,中级238人,已聘152人,未聘86人,初级404人,已聘138,未聘266人,员(士)级152人,分别占1.2%、29.6%、50.2%、18.9%。区、乡两级卫技人员中按技工管理有的283人,其中高级工42人,中级工106人,初级工130人,技师2人,普工3人。

  2、业务用房现状

  全区区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现有业务用房34840平方米,其中区级16500平方米,乡镇级18340平方米。业务用房中危房11760平方米,占业务用房总面积的33.75%。

  3、医疗设备现状

  全区区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现有千元以上医疗设备362台(件),其中区级214台(件),乡镇级148台(件);共有病床515张,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0.96张,其中区级309张,乡镇级206张,农民每千人拥有病床0.42张。

二、公共卫生机构概况

  我区现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所,未单独设立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内设防疫科、卫生科、结核病防治科、消杀科、检验科等科室,承担着全区儿童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控、结核病防治、卫生监督检验监测及卫生宣教等工作。现有在职职工68人(不包括离退休8人),其中:男34人,女34人;干部43人,工人25人;大学3人,大专24人,中专35人,高中4人,初中1人,小学1人。专业技术人员58人,其中:中级17人,助理级27人,员士级14人,占职工总数的85.29%;非专业技术人员10人,占职工总数的14.71%。现有房屋2处(不包括已建成待验收的疾控中心综合办公大楼),占地面积不足1亩,建筑总面积1600平方米,业务用房仅480平方米,占总面积的30%。

体育事业

  武都区体育场地面积,11586.91平米,人均活动场地面积约为0.209平米。体育工作基础扎实,特别是近年来,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居民体质明显改善,竞技体育运动水平保持在全市前列,体育设施进一步改善,体育产业有所发展,体育法制体系逐步健全,校园体育、机关体育、企业体育、军营体育、社区体育、农村体育同步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

  城区晨晚练点13个,全民健身路径5条,大型体育场1个,游泳池2个,武术馆3个。迪斯科、老年秧歌、信鸽、乒乓球、武术协会相继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积极开展辅导活动,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全区总人口的50%以上。

  中、小学生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学生体育达标实施面积为98%,体育达标率为94%。特别是在全市第六届运动会中取得了总分第一,金牌总数第二的优异成绩。连续举办了三届《体彩杯》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会,三元杯篮球运动会,黄河嘉宝杯乒乓球运动会成效显著,在社会各界影响颇大。

  体育产业有了新发展,在原有产业以保龄球,健身房,游泳池、台球室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近几年来。体育彩票销售方兴未艾。2006年销售达到270万。创历史新高。

  业余训练有了新的起色,有体教结合和运动员集中训练两种训练体系,开办了乒乓球、篮球、武术、田径4个训练项目。有省级传统项目学校2个,市级传统项目学校3个,县级传统项目学校8个。

节庆活动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地方特产

  甜柿

  甘肃陇南渭河流域的柿子,果实肥硕,肉厚香甜,营养丰富,柿子加工制柿饼,酿柿酒,造柿醋,做柿糖,色味俱佳,柿饼有健胃润肠、止血解毒、降血压等功效。

  猕猴桃

  甘肃陇南山区的猕猴桃均属野生,有性味甘寒,有解热、止渴、通淋之功。 樱桃 樱桃 武都种植有多年的历史,城郊樱桃特别多,有的地方取名樱桃村。所产优质樱桃个大、核小、肉厚,远近闻名,其含磷量和含铁量都比苹果等高出许多倍,有止渴生津、调中益颜、养脾开胃等功效。

  天麻

  天麻含有维生素A天麻甙、香夹兰醇和多种生物碱,在药坛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功效:中医学上以块茎入药,性平、味甘,既有祛风镇痉、止痛提神、益气养肝、降低血压的功效,又可医治昏迷惊风、口眼歪斜、神经衰弱、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等症。

特色旅游

  武都,古称阶州,是陇南市委、市政府所在地,陇南经济、文化中心。地处甘肃南部,陕、甘、川交界地带,秦岭和岷山两大山系的支脉东西向横贯全境,境内高山、河谷溶洞丘陵盆地交错,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地带,气候垂直分布,地理差异明显,被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誉为“宝贝的复杂地带”。良好的气候资源使这块沃土终年树常绿,四季花不败,八节有鲜果,山山出奇珍。复杂的地形,多样的气候,造就了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这些景观既具北国之雄奇,又有南国之灵秀。现已查明,金区有景观228个,其中自然景观194个,人文景观34个。

武都区

  现已开发的景区(点)可用“11234567”来表示。“1”即一江、一区。一江:白龙江风情旅游、一区:金丝猴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即两原:千坝草原、马营草原;“3”即三寺:清真寺、清凉寺、邬金寺;“4”即四山:五凤山、宣阳山、青龙山、米仓山;“5”即五洞:万象洞、水濂洞、朝阳洞、黄草洞、黄爷洞;“6”即六沟:大湾沟、山墩沟、民族沟、东岳沟、八铺沟、梓柏沟;“7”即七园:裕河茶园、北山植物园、南山森林公园、将军石油橄榄示范园、汉王高科技农业开发示范园、滨江公园、广严园(甘肃省唯一宋代古建筑,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区旅游资源有以下特点:一是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悠久。据考证,武都六、七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马家窖文化遍存全区,历代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阴平古道东西向贯穿武都境内,三国古战场、古栈道、烽火台、古城堡及战场遗迹随处可见。我区地处兰州、成都、西安的中心,距三处省会所在地都在450公里的范围内,是西安、宝鸡、天水、汉中、广元方向游客进入九寨沟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二是品位等级高。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GB/T1775—1999国家标准,在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珍稀特四个方面的评估,区博物馆收藏大小文物1000多件,国家1级珍品就达14件之多。不少旅游资源的品位达到了国家二级,部分达到一级。其中国家AAA级景点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旅游定点单位11个,主要旅游景区万象洞在全国870多处溶洞中名列第四,有“江北第一洞”、“华夏一奇观”和“地下文化长廊”之美称,是我区旅游的一大品牌,也是全市旅游的一个亮点。

  三是景物类型多,区域特色浓。自然景观中,山、水、林、峡、洞、滩、瀑、寺等景观各异,高山、丘陵、谷地、草甸错落相间,远处山峰白雪皑皑,近处花树竹影摇曳;高山草原牛羊成群,川坝沃野稻谷飘香。人文景观既有炎黄的遗迹,西域的洞窟,佛道的仙山,又有李商隐、邢澍的诗作和题记。从历史的顺序看,既有先秦文化的古悠、汉唐文化的辉煌、三国蜀道文化的神奇,又有古氏、羌藏民族的文化和纯朴民俗的遗风。四是气候温暖,旅游功能全。我区环境气候非常适合旅游,年平均气温14.5℃,无霜期120天至284天,有“一年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冷热有序,干湿有度,草原古林,水青石秀,林荫浓密,翠绿清新,自然生态风情旅游,农家乐休闲娱乐,旅游功能完善,这在全省、全国也不多见。

  经过多年的开发,我区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景区知名度不断提升,已成为区域经济极具潜力的新的增长点,在增加农民收入和壮大区域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1年以来,全区累计接待中外游客104.8万人次,其中2001年接待游客9.6万人次(外国游客134人),创旅游综合收入69万元;2002年接待中外游客16.7万人次(外国游客271人),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50万元;2003年接待中外游客18.7万人次(外国游客139人),创旅游综合收入189.7万元;2004年接待中外游客23.8万人次(外国游客240多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5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区GDP的3.8%,2005年接待中外游客36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870万元,占全区GDP的4.1%。现有旅行社三家,宾馆(饭店)38家,农家乐107家,旅游从业人员达到2518人。

武都万象洞 

  武都万象洞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武都县西15公里处的白龙江南岸,人称北方第一洞。洞内钟乳石万象林列,琳琅多姿,步入洞中,步移景换,如入仙境。自北周以来,游人不断,题记甚多。

  武都水濂洞

  位于城北2.5公里处的真武山麓,楼阁悬空立柱,嵌于石崖峭壁之上。传说善良的红女在此得到成神,塑像建祠,后又叫红女祠。红女祠琼阁精舍俨然仙居,斗拱飞檐惊险奇特。

  武都朝阳洞

  武都朝阳洞又名仙人洞,位于武都县城西35公里处陈家坝的仙人崖上,座西朝东谓之朝阳而得名。该处自然风光险秀,飞檐斗拱艺巧精雕的古建筑群,龛在悬崖峭壁的半山腰,很是惊险独特。洞前风景林中两株前年古青杨树,栖息着珍禽仙鹤,更使洞窟显得神秘幽静。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2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5825895017 18693909100 传真:0939-8658811 邮箱:751793550#qq.com
地址:甘肃陇南市武都区南桥路阳光商城1单元5楼 邮编:746000
Copyright © 2004-2024 陇南都市网运营中心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