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四川陇南还是陕西陇南?不,是甘肃陇南!

  • 没刘海照样拽i
楼主回复
  • 阅读:25025
  • 回复:3
  • 发表于:2019/12/13 12:28:23
  • 来自:甘肃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陇南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 文县天池,说这是甘肃,你信吗?摄影/冉创昌


-风物君语-

熊猫都能生活的地方

你问我甘肃的沙漠长啥样?






陇南,是甘肃最不西北的地方。

▲ 鸡峰山下的农田。摄影/冉创昌

这里没有风咸水硬的大漠孤烟,也不位于浩浩荡荡的九曲黄河边上,这里像江南一样种水稻,产茶叶,冬天不集中供暖……

最最重要的是,陇南人吃馍馍饼饼,熬罐罐茶,就是不咋吃牛肉面。也难怪,出门在外的陇南人被问的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你是不是甘肃滴?


▲ 陇南,位于甘肃、四川、陕西三省交界,是大西北进入大西南的咽喉之地。制图/Paprika

从历史上看,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废郡制之前,陇南其实一直属于益州(今四川,云南)或梁州(今陕南,四川北部),而今日上学买房、工作远行,不是向南到四川绵阳与成都,就是搭上天水市的高铁去往陕西宝鸡和西安的陇南人,面对这个问题,也只能无奈笑笑。

毕竟,甘肃实在是太长长长长了。


▲ 两当兴化彩林秋景。摄影/冉创昌

如果说形状如同一柄如意的甘肃,是东坡笑谈里执铁板高唱“大江东去”的关西大汉,那位居甘肃最南端的陇南就是如意上最水灵的翡翠,是杨柳两岸自有一种风流的豆蔻佳人。

▲ 范坝风光,时值春日油菜花开放,天地间自成一幅山水画卷。摄影/冉创昌


在陇南,似乎一切形容甘肃雄奇、感叹西北壮阔的词汇与意象,都落了空。



为什么是“陇上江南”?


陇南风光有多奇?“早知有陇南,何必下江南?已经成为陇南人的口头禅,更是有个著名谣言说,本属于甘肃的九寨沟“风景寻常”,不受重视,因而划给四川,换来了碧口水电站……


文县碧口古镇,此地居民多为四川经商落户移民,语言服饰、习俗住宅无不和巴蜀大地同出一辙,故自古就有“碧口不象甘”之说。摄影/冉创昌

事实上,九寨沟的边边上,就是风景毫不逊色的宕昌官鹅沟,再往北不远,也有洋汤天池、五彩多姿的万象洞、奇险无比的云屏三峡……

震后刚刚重新开放的九寨沟如今一票难求,一路往北,一系列兼具险峻与奇美的风光同样值得一游在陇南,更如画的风景往往在各大景区之外,路边驻足的随手一拍,便是一幅绝美的南国风光图。


▲李白笔下的“青泥何盘盘。摄影/冉创昌

诗人“李杜”,也大有话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李白《蜀道难》所说的,正是陇南徽县陈仓道青泥岭,可谓是古蜀道中最艰险的路途之一,而弃官西赴陇右的杜甫,从秦州(今天水)沿西汉水进入陇南,一路从青泥河至陕西略阳入川。山水变易,自然深广,让他留下了117首陇右诗,更是在终点成都府感慨道: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 沟壑纵横的秦岭就在陇南东侧图/视觉中国

奇险艰绝,是诗人在陇右山水诗里反复吟诵的字眼。若能在万米高空俯瞰陇南,便能得知此地险奇的缘由:向西,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往东不远,就是雄伟的秦岭,而若是往北,也有沟壑丛生的黄土高原挡住去路。


西秦岭和岷山两大山系,自东西而来,拥抱着整个陇南。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汇,共同“挤”出了甘肃的四大地理区域之一——陇南山区(除陇南市外,该地理区域还包括天水市、甘南州部分区域)


▲ 陇南的每一块地形都充满褶皱。制图/Paprika

海拔4187米的最高峰雄黄山到最低点海拔550米的罐子沟,从仇池山到鸡峰山等在陇南司空见惯的百米垂直悬崖…高山与江河行于大地,峻岭低头是丘陵和草原,陇南的美,是立体纵深的。


▲ 鸡峰山悬崖峭壁摄影/冉创昌

嘉陵发源自陕西凤县,流经甘肃陇南两当、徽县东南部摄影/冉创昌

▲ 白龙江畔白鹭飞摄影/冉创昌

宕昌官鹅沟,仿佛是这种层次感的化身。

两千多米的高度落差,在官鹅沟扶摇而上,先有颜色深浅不一的碧绿湖泊,镶嵌在高山平原之间,不变的是古树垂枝,映射水面。其后是连绵18公里的高山密林与险峻峡谷,飞瀑湍流直泻而下而翻越所有这些秀美与险奇,在官鹅沟的尽头,你能看到的是高山草甸之间,亘古不化的雷古雪山。

??向左滑动

▲ 官鹅沟大景区富有层次感的雪景。图1雷古雪山供图/官鹅沟大景区管委会;图2官鹅沟雪景摄影/刘辉;图3冰瀑摄影/张燕宏;图4官鹅沟雪景摄影/杨清明


文县天池,则由地壳活动的挤压形成。群山万壑如同一双双手,托起这面2400多米的高山上的宝镜。这里涨不见溢,枯不见涸,有风无浪,仿佛万古时光,在此凝结。


▲ 高原明珠文县天池。摄影/冉创昌

多在南方大放光彩的喀斯特地貌,在陇南这座“地质博物馆”,同样位列一席。有着2.5亿-3亿年历史的武都万象洞,以千姿百态的石笋石幔,记载着大地与岁月之歌。相传有豪兴壮游者,曾携带行李干粮,宿于洞中“仙人床”上,次日攀“天梯”,过“险道”,再行5公里,走遍诸洞, “万象洞如整个山大”之说,自此流传开来。2007年发现的万象洞新洞,更是溶洞中的“襁褓形态”,在国内实属罕有。


▲ 武都万象洞。摄影/冉创昌

与甘肃其他山地地区不同的是,陇南的山沟有多少,水就能流多长。长江主要支流嘉陵江水系遍流陇南,让陇南成为甘肃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白龙江、西汉水与嘉陵江支流,以及其他3700多条各级支流一起,让陇南足以当得起“河网密布”的形容。


▲ 文县白龙江白水江两江交汇处。白龙江,旧称羌水,为嘉陵江一级支流,长约600公里,其中甘肃境内450公里,是陇南的母亲河。黑龙江的朋友若是路过白龙江,不知是何感受呢?摄影/冉创昌

有山有水,自然生气勃勃,今天,在这块占甘肃面积不到一成的土地里,就有2个国家级、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和2个国家湿地公园。

??向左滑动
▲ 甘肃陇南市武都区裕河自然保护区秦岭金丝猴(西秦岭金丝猴)。摄影/冉创昌


“美猴王”金丝猴在树上自得其乐,大熊猫也在冬天精神抖擞。羚牛、褐马鸡和藏羚……还有最近的网红雪豹,甘肃一大半的野生动物种类,都能在这里觅得踪迹。

??向左滑动
▲ 在冬天气势凛凛的野生大熊猫。供图/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美景与生机之下,藏不住陇南的自然禀赋,便如地质学家李四光所言,陇南是“一个宝贵的复杂地带”。亚洲最大的金矿文县阳山金矿,位于成县的中国第二大铅锌矿……不断被发现并开发,走出深山,为世人所见。


▲ 徽县金徽矿业的“绿色矿山”。摄影/冉创昌

山川峻美与自然积蕴固然重要,而陇南“秦陇锁钥,巴蜀咽喉”的声名,更在于古往今来的英雄豪杰。


“秦”从何处来?

早在7000多年前,陇南一带的西汉水与白龙江流域,就普遍有人类生活的遗迹。礼县高寺头出土的齐家文化红陶人头像,线条古朴圆融,头微微抬起,宛若轻吟一曲若有若无的上古诗篇。


▲ 齐家文化红陶人头像,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有没有在美术课本上看到过它?供图/甘肃省博物馆

西和仇池山,则汇聚了诸多神秘传说:华夏人文始祖伏羲诞生地,刑天和轩辕黄帝决战地“常羊之山,据称都在此处。千年变迁,征战杀伐逐渐为神仙秘境的想象遮掩,文豪苏东坡,已以仇池为避世桃源,留下“老人真欲住仇池”的期盼。

▲ 秦人故里,礼县大堡子山侧的西汉水。摄影/杨八宝

直到商代晚期,《史记》中的颛顼后人——秦人,从东方远途而来,在西汉水两岸的河谷地安家落户。擅长养马、驾车的他们,因首领非子为周天子赏识,获得东北方向的封地,西汉水沿岸水草丰茂,正适合养马,而不远处盐官古镇的卤水井盐资源,更是让秦人如有翼助。

直率粗粝,勇敢善战的秦人从这片险峻的山地,以养马、盐卤这两大产业,实现“弯道超车”,不断自西汉水向东北一线前进,陇南以北的秦州 (今天水市)、秦城、秦安、秦亭、秦谷、秦水、秦川……一个个直至渭河的地名记录了秦人六百多年的奋进,他们跨越秦岭,经略关中平原,一统六国,华夏最基础的政治、文化、经济框架,至此奠基。


▲ 上图甘肃省秦文化博物馆镇馆之宝虺纹车型器,可能是首饰盒或小型玩具或挽车用;下图窃曲垂鳞纹鼎,是最常见的礼器之一。供图/礼县博物馆


老秦人唱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战歌,一去咸阳不回,只留下了礼县大堡子山深处的秦第一陵园西垂陵园,为后人解答秦人故里在何处的千年疑惑。几百年后的汉末建安年间,天下大乱,不远处的西汉水畔,一座纯由人力垒成的军事堡垒:“祁山堡”,再度打破这里的平静。


掌握了祁山堡这艘山岳间的巨舰,谁就控制了陇右战场的航向。摄影/冉创昌

三国故事里最光辉灿烂的悲剧之一“六出祁山”(史实为五出祁山),便在此拉开序幕。


遥想蜀汉建兴六年( 228年),蜀军首出祁山,自秦岭的群山万壑之间杀出,到祁山堡,见西汉水,入河谷地,直击陇右要害天水,曹魏震动。奈何街亭一战,功亏一篑。诸葛亮掌控陇右,进击长安的宏愿,变成与曹魏在陇右的拉锯血战,祁山堡亦反复异手……


▲ 蜀汉自汉中往陇右的北伐路上,尽是秦岭和黄土高原交织的茫茫深山,从崎岖的山路到便利的河谷,正是祁山堡扼住了地势变化的咽喉。摄影/薛小平

诸葛丞相也许本想当个卧龙岗上散淡的人,可终究魂牵梦绕着祁山,为季汉的余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英雄荣光,以此种悲剧,最为壮穆。五代王仁裕以《开元天宝遗事》铭记煌煌大唐南宋名将吴玠、璘于时势倾颓中奋起抗金。英雄热血,在此燃放数千年,始终难凉。


▲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摄影/冉创昌


1932年4月,许天洁、刘林圃、习仲勋等人在两当县发动“两当兵变”,点燃了甘肃省革命的星星之火;1935年,踏破雪山草地,攻克天险腊子口的红军,在宕昌县哈达铺得知陕北红军根据地消息,于是挥师陕北“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华夏民族孕育、成长、激扬的历程,都在陇南大地得以见证。



陇南,来一场“文化拼图”游戏

四战之地,英雄来往,他们带来朴健的关中文化、秦陇文化,也有巴蜀之地的丰足与灵秀,本土的羌、藏等民族文化,同样在此有一席之地,如果要给陇南文化下一个定义,那可能不是多彩,而是汇聚一种习俗,在陇南便是一条长线,随便一串就是沧海桑田。


▲ 油面罐罐茶。摄影/严肃


陇南人早上起来在火盆边或电炉旁熬的罐罐茶,便与千里之外贵州仡佬族的茶俗,有异曲同工之妙: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贵州先民,途经陇南康县的茶马古道,今日在康县阳坝、文县碧口等地的茶叶产区……一块块文化拼图,背后便是一条漫漫千年的物种、文化、商贸流转之路。


▲ 武都裕和,老人正在采茶。摄影/冉创昌

最早的“七夕”传说同样在此生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首西汉水畔象征爱情的诗歌,据赵逵夫教授考证,也许就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最早印刻。今日象征爱情的七夕,其实最早是一个独属于姑娘的节日:在甘肃陇南的西和、礼县交界一带,“乞巧”风俗自两汉时期,流传至今。

▲ 乞巧前夕,西和县汉源镇牌坊村的李晓英为乞巧姑娘们传授刺绣工艺。摄影/冉创昌



古典与现代杂糅的高山戏,以武都方言“演故事”,多以充满戏剧色彩的“欢音”唱腔,吹弹唱跳,调剂大山深处的生活。摄影/冉创昌


而若要深究陇南最“本土”的文化,则源于已经消失的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曾在历史上“背蜀面秦,峭绝险固”的氐族杨氏仇池国,如今已成遗迹,而氐族这个称雄陇南的民族,也已在岁月流水中散落成汉、彝、白、纳西、哈尼等民族的一部分。时至今日,很多姓杨、姜、符、强等姓氏的人,身上都可能流着氐人这支高山古族的血。


▲ 氐族后裔文县白马人,他们头戴的是插着白鸡翎的沙嘎帽。摄影/李玉明

自巴蜀流传的二郎神传说,也是氐人流传至今的故事之一。如今,仍有氐族后裔文县白马人生活在高山之间。这支“东亚最古老的的部族”能酒善歌,绕火而行,跳着古老的面具舞“池哥昼”,沙嘎帽上的白鸡翎随风飘荡,诉说千年。


▲ 风雪之中的池哥昼,池哥指面具,昼是跳的意思,池哥昼也就是面具舞。面具上的第三只眼,可与巴蜀三星堆出土的“三眼神人互为印证。摄影/冉创昌

西北雄浑与南国灵秀,汉唐古韵与现代新风,每一种在陇南的文化,追索起来,都如同一张趣味十足的拼图。但另一方面看,这张历史交错的文化拼图固然多彩,背后却是群山万壑所导致的地缘分割。


▲ 文县丹堡二十四道拐,这样的盘山路在陇南很常见。摄影/冉创昌

陇南人走出大山的希冀,也许自秦人时代开始,就从未改变。山是奇险的景观,也是幸福生活的阻隔。陇南地区高山遍布,闭塞的交通让陇南丰富的物产久不为人知;而多雨湿润的气候和复杂的水系,也让要么沿河谷地聚居,要么依山而居坐落峡谷的山民,接受一年一度夏秋时节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考验。


▲ 武都张坝古村落,仍保留着陇南山民的住宅风貌。摄影/冉创昌

▲ 武都坪垭异地扶贫搬迁点,集中搬迁,是改变深山艰辛生活的一条道路。摄/冉创昌


幸而,交通阻隔正在一点点被打破成武、十天高速公路,让陇南高速逐渐成网;成县机场,则自群山万壑中连接全国各地;而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最早提出修建兰渝铁路,“经过物产极多、矿产极富之地区”的构想,也在2017年9月底,打通西段秦岭的天险,全线贯穿陇南这片深山中的宝田。


▲ 兰渝铁路自油菜花田穿过。摄影/冉创昌

诸葛丞相当年未竟的北伐路,如今仅需几个小时便能走遍。陇南北边的人们,沿西汉水畔的高速,自天水南站上宝兰高铁,从宝鸡岐山旁的五丈原呼啸而过,便可来到一点也不着急的长安城,进而走向更远的地方;而南边武都、文县等地的人们,则沿着杜少陵的诗史,在更不着急的成都寻找自己的心灵草堂。


▲ 成县杜甫草堂是最古老的杜甫草堂之一。摄影/冉创昌

火锅巴适,肉夹馍喷香,只不过让他乡的陇南人最念念不忘的,还是土蜂蜜煮的清茶、橄榄油与苹果、炖肉时放的一抹花椒、半片当归……是那些平淡日子里细细密密的家乡味道。


▲ 西和养蜂人,养蜂人逐花而行,是现代的“牧人”。摄影/冉创昌



陇南味道,川味陕味还是秦味?

甘肃唯一的亚热带气候区在陇南,与暖温带、中温带气候类型一起,让陇南味道多了几分由南向北的渐变,多山多水的自然禀赋虽然让交通艰险无比,却也让陇南物产丰盈,更有多位异乡来客,在此发光发热。


▲礼县苹果、武都油橄榄、西和半夏,都是陇南丰富的特产。摄影/冉创昌

昔日刀光剑影的西汉水河谷地,如今满是苹果园,这种来自欧洲的“智慧果”,在黄土高原与秦巴山区的交界处,遇到了它最适合的乐土;而原本只在地中海气候区出产的油橄榄,在温暖湿润,气候相似的武都区安家落户,古希腊文明重要的支点之一油橄榄产业,跨越时空与山海而来,为白龙江两岸的人们带去丰收与希望。

物产汇聚与饮食风味,也能融会贯通。哈达铺出产的岷归,不只是上好的中药药材,遇上西北羊肉,独有一种异香。南北而来的巴蜀与西北风味,也都是陇南人的心头好,但真要说起日常吃什么,那可能还是揪一锅丰俭由人的连锅子面片最实在。


▲连锅面里啥配料都可以放。图/汇图网

都说甘肃有9999种面的吃法,陇南人的面食,更是容纳了各地风味,另汤面、荞面节节、扯面、杠子面……一条面团演化出百种风味,还有牛肉扁食、撒子油香、漏鱼面皮……面也能变得千姿百态


▲ 陇南早餐:现烤核桃饼子、热辣辣的礼县热面皮加蛋、普通面皮。图/姚琴


而西北地区常见的浆水,来到陇南,也翻了花样:小芹菜透着一股清香、大白菜爽利下饭、雪里蕻口感尤其清脆……在陇南,只要是沾点绿色的,都能扔进浆水缸里作为佐料。

一百个陇南人家的浆水缸,便有一百种不同的酸香,舀一勺浆水,韭菜、葱花、辣椒一炒一炝,浇上面,再调上腌韭菜花,酸辣清香,别有一番风味。若自家浆水没了,去邻居家随便就能盛一大碗回来,浆水味鲜,人情味也浓。


▲ 浆水面最配韭菜花了。图/汇图网

一碗面配套的,是山里田间的野菜,羊角菜(蕨菜)、木龙头(乌龙头)、苦苣……春天采野菜,洗净煮好,冻进冰箱,就能尽享一年的鲜美,陇南人尤其喜欢吃木龙头,清脆微苦,正与潮湿气候适配。


▲ 宕昌鹿川田野,优良的气候让陇南人的田间总是生长着丰富的野菜。摄影/冉创昌

面食之外,粗粮同样是地道的陇南味道,擅长山地里生长的玉米被熬成玉米糁糁,而一碗“黄团长”是陇南人的童年回忆。这说的就是散饭(搅团)。“散饭要想好,三百六十搅”,烧好开水,一点点下玉米面粉,同时,另一只手用擀面杖不停地在锅里搅和。随着面越加越多,锅里的搅团越来越稠,直到搅不动为止,散饭也就好了。


▲ 配色虽然红绿灯,吃起来可一点都不含糊。图/图虫·创意

洋芋(土豆)搅团,是在陇南更流行的款式,高原上的洋芋质地厚实,上锅蒸熟,就按在木槽里砸,口感比起软趴趴的土豆泥,要柔韧劲道得多,按流行语,吃了这一口,保你“支棱起来”


缠缠绵绵,酸酸辣辣的洋芋搅团。摄影/严肃

不过无论哪种搅团,都是最开放的食物,食材是玉米面荞面还是麦子磨面,都嚒嘛哒(没问题)调味是用腌韭菜蒜苗、还是浇香醋辣子、是来勺清香的浆水,抑或来一点扯面卤子,也都“能成”(可以)


洋芋搅团的做法尽显“混沌”本色。摄影/严肃

一碗寻常的搅团,是陇南人的普通生活味道,也仿佛是这片土地的缩影。岁月时光飞落如雪,被揉成一片片古迹书简,西北健朗与巴蜀蕴秀,都融在这片奇险天地之间。千秋英雄以此地为故乡他乡,你方唱罢我登场,唯有流淌着史诗的西汉水,武都道古老而新生的万象洞……默默问一句,客从何处来?

- END - 

精选网友评论

  • 甚荒唐

  • 这是我迄今看过关于陇南最棒的宣传。全篇从自然风貌、历史沿革、多元文化、特产饮食四个方面依次切入,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向人们展示了陇南的独特魅力。四个方面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自然风貌影响了历史进程,地缘和历史又共同解释了文化杂糅现象的成因,也决定了今日陇南发展的必由之路——“铁公机”交通网全面建成,由此延伸,陇南的特色产业自有其气候地理原因,陇南的特色饮食也必然蕴含着陇南人的人文性格。
      
    最后,一句“客从何处来”,言有尽而意无穷,陇南的未来显而易见,交通便利让特色产业“走出去”,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包罗万象的历史文化资源,决定了文旅融合大有可为,进而吸引人们“走进来”。这一进一出,便是陇南未来繁荣美好的“清明上河图”。
      
    纵观全篇,作者笔触徐徐展开、层层推进,内容应有尽有、面面俱到,但脉络清晰、逻辑连贯,毫无堆砌之感。文案优美,阅完唇齿留香,配图精彩,观毕眼福大饱。令身处本地者油然生出自豪,远游他乡者不觉乡愁渐浓,未曾涉足者难免心向往之!

     

  • 五戒

  • 感谢地道风物对陇南的宣传!欢迎来陇南观光旅游!


  • 鲁班二十一号

  • 我大学室友就是陇南人,说话嗲嗲的,我一度怀疑她是江南人,很可爱但是个子很高的姑娘

  • Mr.梁

  • 严重怀疑小编是甘肃人

  • ZATB作为老天水,
    在文县晓得了所谓碧口不像甘,九寨不是川

  • 廖若星辰

    作为一个河西人,无比羡慕风景秀丽的陇南!大学毕业前夕,随老师和几个好友们一道去了陇南。第一次见识到牛儿安详的卧在翠绿的山间吃草、层层山峦、大山里烟雾缭绕。在美丽的成县,游览了著名的西峡,优美的风景堪比郦道元笔下的三峡!陇南,真的和戈壁荒漠的河西大不同!

  • Heizeeeee!

  • 兰州人也来凑凑热闹,哈哈,谢谢你,把更美的甘肃让大家了解??

  • ????????????扎西达娃

  • 写的不错,但是有点小小的改正,白马人是藏族人,不是什么别的民族,这个名字就可以听出来,白马这两个字是音译,藏族人自称:蕃。写成白了,马在藏语里是兵的意思,这两个字加起来是,藏语里是,藏族的兵,藏族军队,藏族英雄的意思。图片里的带的面具,是藏族原始宗教苯教里的金刚面具舞里的面具,头上插的也是古时候开始打仗事后要祭祀,苯教祭祀时候头上插的羽毛法器,意思是战必胜的意思。

    作者

    白马人的源流的确多有争议,他们在苯教、佛教外,也信奉自然崇拜。央视有《探秘东亚最古老的部族》纪录片可看。对白马人族属研究的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即“氐人说”、“羌人说”和“藏族分支说”,写出来简直是一部浩荡的民族史诗。2012年,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对白马人进行脱氧核糖核酸(DNA)研究后发现,白马人是东亚最古老的部族,与藏族并不同源,其祖先应该来自氐羌。

  • 汪曾祺真乃人间至宝

  • 太妙了吧!我一个身在上海宿舍的人深夜想吃浆水面嘤嘤嘤

  • 夏煜

  • 武都人表示,陇南的风景都是其他几个县的,我们武都不配拥有姓名

    山高水长

  • 眼睛的反应是对美食最起码的尊重,
    肚子的叫声是对存量最真实的描述。
    肠言道:好饭不怕晚,也别整太晚。


  • 爱慕昂格瑞

  • 辽宁赤峰还是河北赤峰?
    不,是内蒙古赤峰!

  •  

  • 张隽

  • 兰渝铁路的修建对陇南的交通太重要了,简直是划时代的。另外,希望与之基本平行的西(宁)成铁路也能尽早修好

  • 何亦捷

  • 在上个世纪陇南的礼县,成县,徽县,两当还属于天水,在文化上陇南确实被天水裹挟了

  • 郭小草

  • 嗯…怎么说呢,作为一个甘肃敦煌人,大学时候坐十几个小时的车去兰州上学的委屈,在看到小编说“甘肃实在是太太太太太长了”的时候,没差点哇的一声哭出来各位朋友,你们能想象的到坐将近十五个小时的火车,竟然还在省内么?就这还不是从这头到那头…心累累的

  • 对陇南淳厚之爱,才能如此温柔解读

  • 物极必反

  • 陇南终于拥有了姓名

  • 沉默de

  • 2009年在陇南做G212线灾后重建项目,在那里呆了一年多,那里好多吃的啊!特别喜欢老乡家做的洋芋擦擦,当地的核桃,冷水鱼都很不错!吃饱喝足点支“黑兰州”。对了,就那个白龙江与白水江交叉口就是我们项目的标头。现在山顶景色真的特别美!十年了,好想回去看看!

  • A runner.

  • 我外公老家就是武都的,大半夜看到洋芋搅团,饿了

  • 李子永

  • 文章真好!细腻流畅,文雅端庄,把陇南描绘得淋淋尽致,让人心旷神怡增添了几分同途的冲动。记住了--陇南,有生之年一定去领略。

  • 社会人

  • 应该提到徽县的世纪金徽酒,毕竟是甘肃有名的酒。

    作者

    据说是吴玠抗金大胜,以金人头盔盛酒庆祝,后人传金盔酒为金徽酒。陇南有好水,也多出世纪金徽、陇南春、红川酒等好酒,奈何物产丰茂,篇幅实在有限……

  • 张致东

  • 作为在外流浪的礼县人,故乡山山水水都是那么的亲切。童年的我是吃着西汉水长大,是你的乳汁把我养大,漫长的黑夜是你把我带入梦乡。我爱你陇南我的故乡


  • 竟然只字未提成县西峡颂,那么有名好歹也要配张图片啊 

  • 作者

    美景实在太多,选不过来,阳坝也是

  • 驴行者

  • 曾骑车畅游陇南,最难忘,醉人秋!

  • Nirbusan

  • G75陇南服务区的套餐!简直就是业界良心!!

  • Single Noble

  • 还有我西和的锅盔,三片

  • 小坏蛋

  • 这些年也走过祖国很多地方,很多景区,文中说九寨沟“风景平常”跟我之前游九寨是同一感觉,九寨的水是值得惊叹的,可是山,陇南的山是大自然鬼斧山工的杰作,是我见过最美的山,尤其是十月中旬的西狭颂景区把古人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诠释的淋漓至尽。

  • Yonglei

  • 在外地说自己是甘肃的,就被问“你去过敦煌吗?”答“没有,想去”。一群只知道敦煌的人啊……我还想说,我陇南也没去过,武威、张掖也没去过(泪目)。我一个白银人,最经常区的也就家门口的兰州,远点的也就走到天水、平凉、拉卜楞寺这些,甘肃太长了,二十几年没去过的地方太多,想去的地方也太多,甘肃“此生必游之地”也太多……

  • 唐诗TangShi

  • 还有江西龙南!!!哈哈知道甘肃陇南还是因为每次买票啥的输入龙南总会先跳出陇南,长草了,放入list

  • 连心桥

  • 文章太好了,图片很漂亮,我也发现没有西狭,不过不失望,虽然我是西狭百姓,在西狭长大的。陇南是甘肃的,甘肃给人家的印象是干旱+沙砾+荒漠,最深刻的还不是这些,是贫困落后。在外面,有人多次问我,你们那里是不是很干燥,冬天是不是特别冷,是不是上网不方便,我开始还是很认真地如实回答,,后来就同样的话还问我,我就只是笑着搪塞,不再为我的家乡争辩了,我发现我的实话实说有点被当成一种虚伪,用我们自己的方言就是“明明是贫穷落后,还装什么装?”本来想着凑几行文字介绍介绍家乡,今天无意间看到这篇文章,就没敢再写,朋友圈转发一下,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感谢作者!

  • 野风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 守望者

  • 本人坐标白龙江支流北峪河上游,由衷佩服小编对家乡的了解!尽管这篇推文的描述相当全面,但还是有所遗漏,比如武都大红袍花椒、扇鼓舞(羊皮子鼓)、礼县春倌等。

  • Z

  • 陇南武都,大学同学都都说我不像甘肃人说我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脸,像南方人

  • 弹不好吉他的树先生

  • 这是我的故乡,春有润物雨,夏有酷暑日,秋有硕果甜,冬有雪花白。
    在全球气候异常的大环境下,我的家乡依旧四季分明,在各地文化逐渐消失被现代化的情况下,陇南以西北特有的倔强坚守着自己的文明和生活习惯。
    我爱这片土地。

  • Jayce Su

  • 陇南女婿,河州老乡,身为一个甘肃人表示反差有点大

  • 藤迅新闻

  • 爱了爱了,不过有一点,咱陇南人也有一部分是吃着牛肉面长大的

    作者

    最北边这一带还是有些西北的

  • 行胜于言??

  • 没想到,甘肃陇南那边也是丘陵地带那么多啊,看着倒是像大西南的云贵川等地域!

  • WSXCHHMM作为一个魏晋南北朝史爱好者,我对氐羌这两个民族充满了好奇,有机会一定要赴陇一游
    另外,氐族杨氏建立的仇池政权(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让我印象深刻。公元296—580年,断断续续,凭借一隅之地的险要,存在了近三百年。在那个乱世,也算是祚运绵长了

  • 启蒙艺术在外面快十年了,都问我家里养牛羊吗,是不是没有水,天天吃面?其实还有很多没有写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已经说明了我们也种水稻、种茶叶、种橘子,还有很多药材出口全世界等等……

  • W

  • 谢谢博主写我们陇南,还有我们两当的云坪三峡自然风光,全亚洲最大的白皮松保护地,张果老洞等等等等也不要忘记了呀?????♀?

  • 孟珂 Oliver

  • 红陶人头像,有些像C罗

  • 喵井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各占一份紧邻陇南的甘南也来占沙发


 仙儿

  • 我们康县不配拥有姓名吗?

  • 作者

    茶马古道和阳坝,都有涉及哦

  • Stavanger 在东北的孩子 流下了想家的泪水

  • 陇南是我家乡,兰州则是我第二故乡,土生土长的甘肃人,我爱甘肃。

  • 韦宁波

  • 每次回家一帮“狐朋狗友”要请我吃饭问我要吃啥的时候,我总会让他们带我去同谷北路的街边摊儿上吃洋芋搅团(一定要酸菜的),再加一份擀面皮儿

  • 比明

  • 君子怀德,亦怀故土。小编带我回忆年少时光,带我发现家乡新的美景美食,令人感动又欣慰

  • wing

  • 有幸在陇南呆了三十五天,
    虽没去过文中提到的各大景点,
    但即使是小小的,县城的山头公园,
    也是风光无限!
    期待着再次深度体验

  • 小绿叶

  • 最赞的是把歌曲留到文章最后,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

    远方,让我大闹一场悄然离去的故乡;故乡,让我收藏荣耀戏谑人生的远方。轻声问起,客往何处去。

  • ujung~爱幂

  • 我就是碧口人,现在高三了,我觉得现在对陇南见怪不怪(“嫌弃”)的我,以后到了外地上学,肯定会想念碧口的风光的(真香)。

  • 姐风采依旧夺目张爱荣

  • 我也是甘肃人。在杭州生活20来年啦!还是老想吃老家的东西。

  • 段段、

  • 不吃牛肉面?我怕是个假陇南人

    作者

    不咋吃不是不吃,牛大二细,肉蛋双飞管上,不要香菜!

  • 明明就

  • 这就是我地地道道的陇上江南啊,在江苏四五年了,被人问起我是哪里人,我说甘肃的,都不信。

  
  • 我是姐姐妹妹
  • 发表于:2019/12/13 16:05:17
  • 来自:美国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是我迄今看过关于陇南最棒的宣传。全篇从自然风貌、历史沿革、多元文化、特产饮食四个方面依次切入,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向人们展示了陇南的独特魅力。四个方面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自然风貌影响了历史进程,地缘和历史又共同解释了文化杂糅现象的成因,也决定了今日陇南发展的必由之路——“铁公机”交通网全面建成,由此延伸,陇南的特色产业自有其气候地理原因,陇南的特色饮食也必然蕴含着陇南人的人文性格。
    最后,一句“客从何处来”,言有尽而意无穷,陇南的未来显而易见,交通便利让特色产业“走出去”,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包罗万象的历史文化资源,决定了文旅融合大有可为,进而吸引人们“走进来”。这一进一出,便是陇南未来繁荣美好的“清明上河图”。
    纵观全篇,作者笔触徐徐展开、层层推进,内容应有尽有、面面俱到,但脉络清晰、逻辑连贯,毫无堆砌之感。文案优美,阅完唇齿留香,配图精彩,观毕眼福大饱。令身处本地者油然生出自豪,远游他乡者不觉乡愁渐浓,未曾涉足者难免心向往之!
来自手机版
(0)
(0)
  
  • 岁月筹
  • 发表于:2019/12/14 0:31:36
  • 来自:本机地址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跟不上大四川的发展脚步
  
  • 雪之鹰
  • 发表于:2019/12/14 3:21:24
  • 来自:甘肃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独特的地理环境: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错落地带的峡各区域
焊天焊地焊空气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