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搜城记】发现家乡之——西和寺庙

  • 策南
楼主回复
网站元老都市网观影团
  • 阅读:11955
  • 回复:1
  • 发表于:2017/5/27 11:28:32
  • 来自:甘肃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陇南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西和寺院



西和白雀寺


白雀寺位于西和县城郊观音殿村北面的台地上,背倚寺台山,前有白水河萦绕。

白雀寺始建年代不详,据《西和县志》记载:“白雀寺,早年建筑已圮,现存清建。”又据《西和史志》记载,原有一断碑,其碑文有“南宋嘉定时”(1208——1224)重建字样。可惜碑已散失在民间,不知下落。现存建筑当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古物。当时规模较大,僧人很多,香火不绝,各地游人前来观光者,络绎不绝。嘉庆年间(1796-1820),由柳乡约主持,募化银两,聚众人对整个建筑进行了精心维修,前来进香拜佛者,与日俱增,据说当时寺内有和尚近300人。1970年大部分塑像被毁坏,但整个建筑至今仍保持原貌。近年来,对部分残损造像进行了精心修整。

白雀寺坐西南向东北,以祖师殿、普贤殿、三清殿、大佛殿为中轴线,分为4大院,左右依次排列8小院。共计殿舍88间,占地面积近8000平方米,是西和县保存规模最大、布局最奇特的一座藏传佛寺。






















西和晒经寺


晒经寺在泉南麓。传唐玄奘取经归来渡渭河时恰遇水暴涨,将经卷浸湿,曾在此地晒经。后人为纪念唐僧而建寺,名晒经寺。现存殿宇6座,为清代建筑。有古柏7株,其中一株围达5米,苍劲挺拔,郁郁葱葱。

晒经晚照晒经,指晒经山。位于复顺乡上坝村境内,山上有寺,叫晒经寺,寺外有一巨石,称晒经石。

民间传说唐僧师徒从西天取经归途中,路经荥经复顺乡。老龙王想请唐僧讲解经文中的奥秒,特意呼风唤雨为唐僧师徒洗尘清道。适得其反,一场雨把经书淋得半湿,老龙王赶紧收雨,请求太阳神帮忙。唐僧师徒歇足休憩,忙将经书放在巨石上晒干。这时,晚霞柔光艳丽,一片无限美妙的夕阳,构成“晒经晚照”绝景。

又有一种传说,唐僧师徒一行取经回归,经过复顺大漩口,不慎将书箱落入河中,打捞起来后,天色将晚,月亮就变成太阳为唐僧师徒晒干经书。以后,唐僧晒经书的巨石上还依稀可见经书印记,象刻在巨石头上一样,人们就称这石为晒经石,称这山为晒经山,后又在这里建座庙,纪念唐僧在此处晒经书,称晒经寺。





西和红落寺


西和红罗寺的传说

红罗寺,位于西礼交界的苏合乡陈地村的一个高山顶上。上了红罗寺,既能看见西和县城,又能看见礼县县城。

据说,过去此山上并没有寺院。上古年间,西和经常发生火灾。有一年,新上任的一位县官,跋山涉水,察看了西和所有的山川水势。他发现这座山上的砂子和土都呈红色,认为这是一座火山。细一看,山上的一个个山嘴正对着西和县城,他想,这可能是造成西和连年发生火灾的根源。为此,他决定在这座山上修一座寺院,塑上罗汉,以保佑西和不再失火。在这位县官的号令下,人们就在山上修起了寺院,根据山上的红砂土和罗汉像,定名为红罗寺,在寺里塑上白发祖师和观音菩萨的像。 

说来也奇怪,自从山上建起寺院后,西和县境内再没有发生火灾,人们认为是神灵保佑的结果,所以每月初一、十五,就有不少的香客上山敬神。

采录:朱水玉(西和县苏合文化站专干)





西和佛孔寺


佛孔寺位于西和县最东边的马元乡佛孔村,离县城约40公里,地处西、礼、徽、成、天水之交界处,是西和县较为罕见的巧妙利用丹霞地貌而修建的寺庙。依山而建,山上山下,结构奇巧,气势磅礴,被称为 “小麦积山”。


佛孔寺又名“佛捆书”,相传是唐玄奘西天取经返回途中,在通天河遇老龟,而致使经文落水,经玄奘师徒护持抢救,在佛孔寺清理修正经书,故名“佛捆书”。佛孔寺历史十分悠久,据已毁之碑记载(部分碑刻“文革”时埋藏于佛孔寺新建戏楼底基处),佛孔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再建于唐玄宗开元三年。可知开凿时间与敦煌、麦积及本县法镜寺、八峰崖相当。其时正是佛教复兴、造像盛行之时。


佛孔寺依佛孔村所在的金鼎山而建,金鼎山岩质为赤沙岩,为全国少有的丹霞地貌特质,高约四百余米。形似魏晋名窟天水“麦积山”,故有“小麦积山”之称。崖上大小石窟百余处,主峰凿有上下四层石窟,列塑各路仙佛。崖窟底层尤深,殿宇森严,气象恢宏。窟前依势建庙,错落有致。左侧有一泉名“龙眼”,清澈水旺,四时不涸。院内有一斜卧香柏,枝柯翠碧如新,据传是唐代僧人所载。崖顶可由山之背面盘绕而上,曲径通幽,蜿蜒环绕,坡地上奇葩异卉,芳草萋萋。顶部高端,绿树交柯,藤蔓垂壁,时见雉鸡、山鹰出没于此。举目四望,马元河金碧粼粼,山岚村舍,尽收眼底。近年,四方群众,逐渐恢复旧制,山门佛阁,修葺一新,每年三月十五在佛孔寺举办庙会,四路商客及游人来赶会观光,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西和金沙寺


金沙寺原建于清康熙至咸丰同治时期。文革时,原寺庙损毁。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由当地十方信士及群众陆续重建而成,庙宇建筑由真阳山和烧香台两大部分组成。真阳山供奉佛家诸神,金沙寺亦供奉与萨真人同时代的王灵官。共计前后十院,中为戏台分隔。金沙寺庙建筑依山布势,巧构玲珑,松盖檐翅,遂成佳构。山脚下双水交融,鳞波闪耀,幽谷传声,松涛在耳,美不胜收。放眼远望,满山叠翠,万绿丛水,山花烂漫,或白或赤,如临画境,自有一番幽静之趣。






西和仇池山


仇池山位于西和县城南50公里处,地处大桥乡南部,海拔1793米,相对高度791米,西汉水由西北绕山脚南下,洛峪河从东南沿山麓西来汇入西汉水,二水汇流山下,形成三面环水,一面衔山的天险胜地。在仇池山上,还出产一种仇池石,后世传说这种石头“海石来珠宫,秀色如娥绿。坡陀尺寸间,宛转陵峦足”,“幽光先五夜,冷气压三伏”,用其制做的砚台为书家争购上品。这种石头系赭红色,俏丽有致,风姿峻逸,且吸水性强,石上可栽树植卉,是高级的假山盆景石。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得到一块仇池石,“藏以为希代之宝”。他不仅把自己的一部著作题名为“仇池笔记”,还写下了:“梦时良是觉时非,汲井埋盆故自痴。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眉。秋分与作烟云意,晓日令涵草木姿。一点空明是何处,老夫真欲住仇池”的诗篇,表达了对仇池山的无限向往。





































































西和岷郡山


岷郡山坐落在西和县城南1.5公里处,俗称“萨爷殿”,是陇南乃至全省闻名的道教宫观。漾水河与赵五河交汇山前,向北而涌流。苍茫之中,一峰独秀,绿阴森森,萨真人祠雄踞于山头。

  岷郡山原名独头岭,南宋绍兴年间改称岷郡山。当时金灭北宋,关陇六路尽陷于金,岷州州治南移白石镇(今西和城北郊白水河以北),白石镇无险可守,又移署于岷郡山,后宋金议和,因“岷”字犯金太祖完颜旻之讳,故将岷州改为“和州”。又因江淮之间也有一个“和州”,两地相名,不便区分,遂加一“西”字,称之为“西和州”。州名更改,岷郡山之名却由民间沿称至今。




































西和香山寺


香山位于西和县南部与礼县交界处,主峰海拔2532米,为县内第二高峰。南与武都区接壤,横贯东西,其地势东缓西陡,苍茫林海,郁郁葱葱,绵延60余公里。登香山,极目四眺,群山朝拱,云海茫茫。西汉水自山脚悄然飞过,在云雾缭绕的半山腰中,上寺、中寺、下寺三座寺院,被错落有致,依次排列在万绿丛中。看流云翻飞,听松涛阵阵,赏奇花异草,瞅绿海扬波,聆百禽鸣叫,使人如入仙境,心旷神怡,乐而忘返。历史上由于过度滥砍滥发,致使香山山体裸露,一片荒凉。1982年开始,西和、礼县二县实施飞播油松、云杉等树种,已成林26万亩,绿林纵横,林天交接,涛声脆然。已成为重要保护林地。








西和云华山

云华山云华山位于西和县城东北15公里处的稍峪乡境内,与塔子山相连接,海拔2100米。因其山形如圭,旧称圭峰,每有皓月临空,万籁静寂,气象宏远,有“圭峰秋月”之胜景。云华山孤峰耸峙,悬崖高峻,四面临空,只有一面与塔子山山脉的“天桥”相连,独领崎径,宛如通往瑶池的天桥。天桥险绝,两无依傍,行走其上,只觉山转云绕,如临深渊,就地势而言,比之西岳华山更为奇险。



























































西和县八峰崖石窟


八峰崖石窟位于甘肃陇南西和县石峡镇的八峰崖,距县城16公里。八峰崖石窟建设地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属于同一地貌。这里有八峰突起,飞崖凌空,故名八峰崖。它南濒西高山,北依天子坪,八峰接云天,崖前秀草长,古洞松掩映,涧水潺潺响,景色十分秀丽。















































西和观山


观山西和县城东,一山由东南蜿蜒而来,峰回势转,巍然东峙。这里常年苍柏葱郁,景色清幽,风光秀美,这就是观山。观山之巅,地势开阔,在其最高处建有朝阳观。观山之巅,地势开阔,在其最高处建有朝阳观。朝阳观始建年代久远,清道光年间重建,建有三清殿、凌霄阁,阁高数丈,规模轩昂。尊奉的神祗有真武祖师、八仙、药王、三官等神。































西和凤凰山


凤凰山位于西和县城北部25公里处的长道镇大柳河畔。其山上有一株百年梧桐,枝繁叶茂,虬枝婆娑,相传曾有凤凰栖落此树,又因此山势奇特,远观似凤,故名为凤凰山。凤凰山与祁山隔西汉水遥遥相望,大柳河、西汉水相环抱,地势奇特,风景殊胜,其“前朝龟嘴,后应龙岗,右带塔山,左环汉水”,系风水学者眼中之宝地。凤凰山庙宇规模宏大,依山势从山腰至山顶,殿堂林立,楼台栉比,拾级而上,登台瞻仰,给人“高山仰止”之感。














西和县石堡法镜寺风光


法镜寺又名石堡石窟,位于甘肃西和县城北12公里的石堡村,窟龛开凿于五台山支脉飞来山南北两侧的山岩上。

飞来山自西向东蜿蜒,状若飞龙,翱翔于漾水之滨。北接深邃险峨之塞峡,南枕天然独立之石堡城,塔山烟云遥遥相望,杨戬斩蟒洞依稀可辨。法镜寺石窟197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法镜寺石堡位于县城北12公里石堡乡石堡村五台山支脉崖壁上。建造于北魏太和年间(447~499),分南北崖两处,现存31窟,南崖15窟,北崖16窟,有造像13尊。

最大的七号窟,高宽各8米,深1米,最小的11号窟,高宽各0.8米,深0.5米。北崖原建有法镜寺正殿,为崖前建筑,结构宏伟。现仅在离地面四米高的石崖上留下3个石龛,石雕三世佛像,居中的释迦佛像约高6米。

北崖16窟内有保存完整的"寒山笑世佛",高6米,高发髻,双耳与下颚齐,面容古拙,胸平扁呈直壁形,手作施大无畏状,整体造形有矩形、薄叶形、半圆形、中字形四种。唯中字形最独特,全国少有。

公元759年,杜甫从秦州赴同谷,路经法镜寺,有诗记述所见情景是"朱甍半光炯,户牖粲可数"。当为盛时情景。明清之时,崖前建筑毁于大水,寺院便移建五台山,现存康熙、雍正年间重修法镜寺的三通石碑。






西和隍城


隍城位于西和县城的西山山麓,古时曾叫做南山、凤凰山、今名隍城,已被建成隍城森林公园。山势高厚雄壮,从山脚至山顶绵延四里,隍城与观山遥相呼应,俯瞰县城。

隍城是一座名山。宋时名南山,山上有十二连城,宋吴玠所筑以御金人者,今仅存三城,其余遗址犹存。山之西北有天然方邱,今名上城,南宋时名高堡,即西周之犬邱,后汉时的戎邱城。如今沿着盘山公路而上,进山门,过长亭,两边绿树苍郁,山花烂漫,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步入山巅,在古堡之内,可观赏西灵寺独特的建筑。西灵寺一进三院,前院大殿为重檐式两层高阁,雄伟气派。中间大殿为天王殿,供四大天王和弥勒佛。后院为菩萨殿,供有三大菩萨。西灵寺是西和县政府开放的佛教活动场所。















































西和西灵寺












寺院名称:西和县西灵寺
寺院地址: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汉源镇白冯村



西和会元寺庙



寺院名称:西和会元寺庙

寺院地址: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



 
  
  • 乐武
  • 发表于:2017/5/28 0:43:58
  • 来自:广东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风景不错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