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康县方言杂谈

  • 老娄
楼主回复
  • 阅读:5464
  • 回复:0
  • 发表于:2018/1/18 17:51:44
  • 来自:甘肃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陇南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康县方言杂谈
                                                                                                       娄炳成
  
  康县位于陇南市东南方向,处在陕、甘、川三省交界之地,周边毗邻六县,加之早年有许多外省籍贯的人入住定居,深受“秦陇文化”和“巴蜀文化”等多种区域文化影响。故而,其境内语言混杂,北、中、南三地区语音差异很大,形成了康县方言复杂多样的明显特点。
  下面,笔者以康县北、中、南三地区语言的相互比较,从三个方面举例,简略叙述康县语言的诸种复杂现象,谈谈康县区域内方言各自不同的特点。
  一、康县地方语音的不同特点
  水(shui):北部读作shui;中部读作fei;南部读作sui。说(shuo):北部读作shuo;中部读作fo;南部读作suo。书(shu):北部读作shu;中部读作fu;南部读作su。山(shan):北部、南部都读作san;中部读作shan。猪(zhu):北部读作zhu;中部读作bu;南部读作zu。娘(niang):北部、中部读作nia;南部读作niang。勺(shao):北部读作shuo;中部读作fo;南部读作suo,等等。
  从上述举例可以看出,康县北、中、南三地区语言的不同,主要是语音的声母不同,个别的是韵母不同。这与各自的地理位置有关,康县北部靠近陕西和甘肃的天水,南部靠近陕南和川北,而中部在县城周边,为北部与南部的衔接地区,使康县北、中、南三地区语言形成了很大的差异,甚至是明显的区别。陇南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秦陇片——陇南小片”,康县方言属于“陇南小片”中的更小片,在康县境内则又大致分为北、中、南三块。其实还远不止这些,那些比较混杂的就不大好区分了。
  二、康县地方语汇的不同特点
  父亲:北部称作“爸”;中部有称作“达”的;南部称作“爹”。外爷外婆:北部、中部都称作“魏爷魏婆”;南部有称作“外老汉儿”的。棉衣:北部称作“主腰子”;中部称作“袄袄子”;南部称作“棉袄”。裤衩:北部称作“裤刺儿”;中部称作“短裤”;南部称作“腰裤”。玉米小查子:北部称作“珍珍儿”;中部称作“珍珍子”;南部称作“zeizei”。前额:北部称作“哎卢”;中部称作“哎花”;南部称作“哎头”。开水:北部称作“案水”;中部称作“滚水”;南部称作“煮水”。上面:北部称作“老给”;中部称作“高头”;南部称作“槡头”。调皮捣蛋讨厌:北部、中部称作“日碾”,南部称作“rilian”;里面:北部称作“嗬头”,中部称作“吼头”,南部称作“里头”,等等。
  康县地方语汇的复杂多样,除了与康县地方语音的复杂多样有着必然的联系之外,也与康县山民所处的地理自然环境、劳动方式和生活习惯有着紧密的联系。康县山大沟深,“一山有十里,十里不同天”,“天晴能看见,天阴能叫喘,要想见一面,走到得半天”,“耕地基本靠牛,点灯基本靠油,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等等这些康县民间谚语,说明了历史上康县的交通极不发达,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交往很不方便。所以,就形成了语言的“割据现象”,各自“占山为王”,都拥有本区域内独特的传递沟通方式,显示出既吸纳包容、又相互排斥的矛盾形态。
  三、康县歇后语的不同特点
  北部山区的有:石佛爷裹肚子——插不进手。屎爬牛(蜣螂)上椒树哩——麻木不仁。散面饭里泡馍馍——软糟蹋人哩。狗娃子咓到粪堆上——假装大牲口哩。迎风吃熟面——张不开嘴。中部山区的有:腊月三十看黄历——有年没日子了。盖肚子(癞蛤蟆)砌墙——强撑哩。背上儿媳妇看先生(治病)——出力不讨好。烟筒眼里掏麻雀——找错地方了。胡萝卜敲磬盘——不是正经锤子。南部山区的有:白杨树上扎鸡毛——好大的胆(掸)子!鸡公窝里伸手——不简单(拣蛋)。沟子(屁股)上挂熨斗——好乐(烙)。红萝卜里拌辣椒——看不出来,等等。
  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歇后语由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歇后语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康县歇后语是康县山民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表现了康县民间语言的形象生动、凝练概括和幽默诙谐,是凝固了的口口相传的口头语言精华,表现出了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内容,具有康县鲜明的地域特点和语言特色,读来妙趣横生。康县境内北、中、南三地区的歇后语,除了它们语音、语汇的不同,语言环境的特定性不同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山民们民俗风情、劳动和生活方式的差异造成的。譬如,康县南部山区历史上一直是刀耕火种,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有所改变,与中、北部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地理环境、居住条件、物产食品等区别很大,差异极其明显,历史上曾有许多四川人前来定居,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较深,是陇南最具特色的小片地域之一。
  康县方言所呈现的文化特征,总体上来说与陇南文化一脉相承,蕴含着“秦陇文化”和“巴蜀文化”的深厚积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既有陇南文化的共性特点,又是别具风采的“这一个”。
  
  附:武都方言趣录一则
  在陇南市武都区的方言里,“呱哒哒”既是一个象声词,又是一个形容词;尤其是,它还是一个动词,是“快速跑走”,或“逃跑”的意思。譬如,武都人常说的,“我才思谋着连他说几句话哩,他可达呱哒哒了。”(我刚想和他说几句话,他就跑了)“我抓住他,才要收拾他哩,他可达呱哒哒了。”(我逮住他,刚想揍他,他就挣脱逃跑了)“我想谋着,见了他把我的账要回来,可他老远地里照着我,就一个呱哒哒,连影儿都没了。”(我想,见了他把他欠我的钱要回来,可他打老远看见我,就快速地逃跑,连影子都看不见了)
  清代武都有个叫邢澍的,是大名鼎鼎的陇南历史文化名人。传说,他在异地做知县时,有一群人将一个人扭送到县衙公堂,说该人是盗窃犯。邢澍一拍惊堂木,厉声道:“大胆盗贼,报上姓名籍贯!”
  那人报上姓名籍贯后,邢澍听他是自己的家乡武都人氏,就怀了恻隐之心,想袒护他,便问道:“你是武都人?”
  那人用地道的武都方言回答:“啊也呔。”(就是的)
  邢澍接着说:“你既然是武都人,晓得呱哒哒哩不?”(你既然是武都人,知道呱哒哒的意思吗?)
  那人回答:“晓得。”
  邢澍又重重地拍了一下惊堂木,喝道:“你既然晓得呱哒哒,为何还不呱哒哒?”
  那人一愣之后,方明白知县大人是有意放他逃跑,便一个转身,一溜烟“呱哒哒”
  地逃跑了!
  不说作为地方官袒护乡亲的过错,仅就方言趣事来看,确也有很意思。
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