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陇南市区“夜经济”发展的思考:我们该干什么?

  • 策南
楼主回复
网站元老都市网观影团
  • 阅读:4854
  • 回复:0
  • 发表于:2020/4/18 11:45:20
  • 来自:甘肃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陇南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今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连续出台了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政策意见,提出到2022年建设200个以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省、市也制定了出台相关实施意见和优惠政策,大力促进“夜经济”发展。一时间,夜间经济成为频见报端的高频词。夜生活,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品位和形象,而“夜经济”则是一个城市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映射着城市的文化与活力,是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各地竞相发展的“风向标”。近期,通过深入城区商场、超市、小吃市场、夜市摊点和有关职能部门,就如何凸显城市文化特色,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创新夜间经济业态,促进城市消费增长,加快武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


武都“夜经济”发展现状
夜经济”是指以市民和游客为消费主体,从当日18时至次日次日6时所发生的服务业类经济活动,是现代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座城市经济繁荣和开放程度的“晴雨表”。由于夜间消费通常需要灯光,又被称为“灯光经济”。夜经济的繁荣是城市繁华的表现,也充分反映城市的时尚度,已经成为城市活力系数的风向标。城市发展规律表明,城市化率越高,市民消费需求就越多元化,消费时间就越长,城市“夜经济”就越发达。据报载,上海夜间商业销售额占白天的62%,重庆2/3以上的餐饮营业收入发生在夜间,广州服务业产值的55%是夜间消费的贡献。这也无不说明夜晚的休闲活动、文化娱乐、交际应酬、缓解压力已成为现代城市人重要的生活方式。而且有数据显示,80后和90后担当了夜间消费的主力,占60%以上。从各地“夜经济”的发展看,以往单纯靠打折促销、购物优惠的吸引力正在减弱,特色美食、潮范购物、文化娱乐等消费需求正在增加。



近年来,深夜牛肉面、火锅、烧烤、24小时便利店等夜间不打烊的商业业态,已在各地纷纷兴起,武都也不例外。“夜经济”是相对于白天之外为消费者提供消费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包括购物、餐饮、娱乐、休闲、旅游等业态,既丰富和改善了居民精神生活,也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武都“夜经济”主要集中在小吃夜市、购物消费、休闲娱乐、夜场影院、健身场馆、城市灯光秀等业态。小吃夜市分布较为零散,大部分在钟楼滩车站周边、隍庙街、盘旋路、东江1号路等区域,以经营烤肉、砂锅、汤圆、米皮、面皮等地方特色小吃为主,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去年以来陆续开业了24小时营业的牛肉面和火锅店,客流量较多,生意较为火爆,助推了武都“夜经济”业态发展。休闲娱乐多为KTV、酒馆、酒吧,主要分布在蓝天广场、钟楼滩和东江1至9号路之间,以喝酒唱歌为主,同质化较为严重,缺乏地方文化特色。当前,武都“夜经济”已从吃购为主的消费向文化、体育、休闲消费扩散,拉动了上下游不同行业的发展。虽然“夜经济”已渐成气候,但总体仍处于延长营业时间和多业态粗放经营阶段,商业、生态、文化、旅游等资源有待开发利用,差异多元的夜间消费场景有待进一步丰富提升,“夜经济”市场发展潜力还没有完全激发。


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存在较大偏差。大多数人认为“夜经济”无非就是“啤酒烤肉+唱歌”,事实上“夜经济”的内涵远比“吃吃喝喝”丰富得多。目前,我区“夜经济”在经营思路上存在着局限性,一些商家认为延长营业时间就是发展“夜经济”,忽视了发展“夜经济”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导致“夜经济”发展层次不高,地方优势资源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规模不大、特色不够明显。近年来,我区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框架逐步拉大,但缺少像兰州正宁路、成都春熙路、南京夫子庙这样的“夜经济”地标,没有大型的购物集合体和夜市市场,能够代表武都“夜经济”形象、吸引本地居民、外地游客集聚休闲消费的特色品牌还没有形成。目前,我区“夜经济”业态局限于餐饮、娱乐,而文化、体育、竞技、表演、康养、旅游等业态匮乏,亟需开发商业夜游、主题公园、演艺、灯会等游客参与性和体验性强的夜间经济业态。
(三)缺乏完善的政策配套措施。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了促进“夜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夜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是省、市暂未出台相关政策和办法,对我们发展“夜经济”缺乏政策指导。加之一些居民对发展“夜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较为担忧,如城市喧闹的KTV、酒吧等区域的噪声、光污染问题对周边市民休息造成影响;夜市的餐厨垃圾处理、食品卫生监管还不到位;有的火锅店、KTV、烧烤店等的消防设施还存在一定隐患;有的区域还存在“打车难”“停车乱”等问题,这些因素无疑对完善“夜经济”配套设施和提升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几点思考和建议
“夜经济”作为现代化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城市消费需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力抓手。充分激活“夜经济”,能够更好地促进消费、繁荣市场、扩大开放、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强城市“软实力”。我们要依托区位优势、生态环境、文化底蕴等地域特色资源,重点从准确定位、精心规划、完善设施、强化支持上发力,促进武都“夜经济”扩规模、提品质、激活力、增效益,更好地激发城市发展活力。
(一)着眼精准定位,培育“夜经济”品牌。依托地域资源优势,挖掘特色元素,积极打造具有武都特色的“夜经济”品牌,使武都的夜生活既能揽山水之美,又能品巴蜀之味,给人以独特的体验和享受,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度统一。要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塑特色。近年来,我们先后建成了钟楼公园、江南公园、滨江公园、“5·12”公园和滨江步道一期、二期工程,加大城市亮化投入,有效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加上灯光渲染、氛围营造,为打造“不夜城”点亮了美轮美奂的多彩空间。依托深厚的人文底蕴塑特色。武都地处中国地理几何中心,长江流域秦巴山西结合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之地,历史文化厚重是武都发展的底蕴和底色。要把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融入绿水青山,让武都高山戏、栗玉砚、角弓咂杆酒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中活态传承,为武都的夜生活注入更多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要依托舌尖上的美味塑特色。武都洋芋搅团、凉粉、豆花、油条、核桃饼、油茶、砂锅等名小吃深受外地游客的青睐,华灯初上,品裕河毛尖,尝武都小吃,将成为难以抵御的舌尖诱惑。同时,要着力打造“陇南美食一条街”,将市内所有的特色美食集合在一起,真正让市民和游客一站式享受陇南美食文化。
(二)坚持精心规划,优化“夜经济”布局。聘请一流的专家团队,结合城市棚户区改造,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武都“夜经济”发展规划,引导“夜经济”健康有序繁荣发展。要“点线”结合。依托旧城区、东江、钟楼滩等片区现有城市综合体,组团式规划布局完善“夜经济”集聚区,将中山街、商贸一条街打造成特色夜游街区。同时,沿长江大道、兰天广场、盘旋路周边、东江新区等人口集聚区,精心策划一批夜游项目和体验线路。要“高低”结合。既丰富发展时尚、潮流、高端、前卫的现代商圈,又规范发展地域化、个性化、市井化的特色夜市,大力培育“食、游、购、娱”多元化的夜间消费市场。对小商小贩、摊点排档,在不扰民、不污染环境、没有安全隐患的前提下,进行规范引导,留住城市生活的“烟火气”。要“动静”结合。在丰富餐饮、购物、娱乐、灯光秀等产品供给的基础上,注重推动“夜经济”由重内容向重体验转变,大力开发主题公园、文化演艺、运动康养等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强的夜间经济业态,着力增强夜生活的吸引力。


(三)加快设施完善,打造“夜经济”平台。夜经济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紧密相关,但凡夜经济不发达的城市,其原因多与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有关,既便有夜生活,也多是到饭店吃个饭,或者跳跳广场舞而已。那么,要想改变市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就需要多部门协作完善配套设施,多措并举刺激被各种外卖平台“宅在家里”的市民“走出家门”,拉动居民夜晚消费。我区现有“夜经济”业态单一,发展夜间经济不能只简单地延长“日间经济”时间,它对应的是消费升级,需要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鼓励重点街区及商场、超市、便利店延长营业时间,积极引进书店、夜场影院、商业性画廊等多元化商业新业态,带动夜间经济繁荣发展。要结合万象洞等景点的特色,打造一批具有武都特色的夜间消费景区,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塑造浸入式文化体验空间,提升夜间经济活动的科技含量与文化内涵。大力发展“东江夜间经济区”,发挥新城区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打造夜间商圈,丰富服务内容,充分激发消费潜能,引导居民形成夜间消费习惯。要将夜间消费区域纳入城市亮化美化工程,对餐饮街区、购物广场、商住楼宇等实施亮化美化,打造应景、舒适、亮丽的夜景效果,全面提升街区夜间消费、休闲体验。要精心设置夜游线路,开通沿东江市政府广场、东江水公园、盘旋路、钟楼公园、滨江步道、“5·12”公园公交夜游专线,将景点设施串联起来,形成水岸联动、移步换景、衔接畅通的夜游场景。要加快培育“夜间景观+餐饮娱乐+休闲观光”城市经营模式,整合文化、景点、载体等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夜游项目,丰富文化、体育、竞技、表演、康养等业态,形成夜间经济集群。
(四)强化政策支持,激发“夜经济”活力。发展“夜经济”既要坚持政府引导,又要尊重市场规律,确保“夜经济”规范有序发展。要强化政策支持。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降低夜市经营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统筹用好财政扶持资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对大学生、下岗失业人员以及新市民等群体技能培训,规范夜市收费管理,降低夜间营业成本,鼓励自主创业,从事夜市经营活动。要强化市场运作。创新市场化运营机制,引进高水平团队对武都“夜经济”发展进行整体策划运营。加强业务许可,控制夜间酒类供应与声光电使用时间,建立居民、游客、政府共管机制,创建包容、多元、和谐的夜间经济。对已建成的体育馆、游泳馆等场馆场所,搞活夜间开放经营,提高综合利用效率。要强化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夜经济”发展协调调度机制,放宽夜间“外摆位”管制,优化街面停车位管理、夜间临时停车等具体措施,加强夜间治安防范和规范管理,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建立夜间大型赛事、演唱会等活动风险评估机制,制定应急预安,营造安全稳定的夜间消费环境。要强化配套服务。进一步提升桥梁、岸线、建筑立面美化亮化,完善水电气供给、夜间公共照明、污水收集排放、餐饮油烟处理、垃圾分类处理等配套设施,健全城市绿道、停车场、公共厕所等便民服务设施,优化夜间公交线路并延长运营时间,为“夜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总之,在夜经济中,商业企业营业时间普遍延长,消费业态调整优化,从单纯购物到“食、购、游、娱、文、体”多元化推进,夜间休闲消费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市民新的消费习惯,同时也为政府各职能部门对“夜经济”品质的提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武都“夜经济”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但距离真正变身“不夜城”还有一段距离,还需要政府统一规划,搞好顶层设计,适时引导,打造一街一景,一区域一特色,拉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夜间经济 如何“亮”得久?


赵萍:发展夜间经济,要做好产业配套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研究员 赵萍:发展夜间经济,各个城市要结合自身的资源特点,以文化艺术和城市空间为依托,融入当地生活和文化体验场景,做好系列产品开发,以及产业配套,让游客不仅要饱眼福,还要饱口福、饱耳福等,实现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打造出有影响力的夜间旅游产品。


章弘:发展夜间经济,要做好创新和服务



财经评论员 章弘如今,90后年轻一代成为旅游市场尤其是夜间游市场的主要群体,这个群体更注重文化体验。因此,要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的书店、茶社、剧院等亮点,形成城市的标签化产品,做好创新,企业要提供更好的服务,共同助力夜间经济可持续发展。


赵萍:发展夜间经济要因地制宜,做好规划与规范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研究员 赵萍:发展夜间经济要因地制宜,还要做好规划与规范,很多城市要发展夜间经济,但不同城市特点不同,大中小城市之间也会有差异。


比如像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流动人口占比非常高,而三四线城市流动人口相对会少一些,因此,产业选择、服务群体有所区别。相关部门在规划、产业定位方面,要进行合理布局,为本地人和游客做好服务,提升消费体验,让夜间经济做大做强。


发展夜经济,你有什么看法?

评论区见



┃图文来源:陇南武都发布  央视财经

┃图文编辑:编辑:嘟嘟  审核:张玮  监制:张扬

┃商务合作Tel:15825895017

┃转载授权请联系微信号:ln18693909100

找工作  找房子  相亲上陇南都市网



▼:招聘求职租房转让|顺风车|阅读原文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