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2024年陇南市委一号文件公布

  • 冷眸
楼主回复
  • 阅读:403
  • 回复:0
  • 发表于:2024/4/22 20:48:11
  • 来自:甘肃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陇南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陇南都市网


扫码进入工作推荐群



中共陇南市委  陇南市人民政府
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通过20年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取得历史性、开拓性、引领性成就,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做好202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三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以推进“百千万全”和美乡村建设作为切入口,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陇南实践。2024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52万亩以上,粮食产量保持在90万吨以上。
一、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责任,全力保障粮食安全
(一)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扎实推进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集成推广良种良法,融合推进农艺农机,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分品种制定落实集成配套推广工作方案,稳步扩大两年三茬粮食面积。成县、徽县继续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和小麦(油菜)收获后复种大豆的粮豆轮作,持续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科技增粮措施,积极创建粮食单产提升示范点。稳定油料作物种植面积,油菜、胡麻等种植面积达到46.9万亩,油橄榄栽植面积达到116.5万亩。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探索建立与农资价格波动挂钩的动态补贴办法。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应赔尽赔。加强“菜篮子”产品应急保供基地建设,优化生猪产能调控机制,能繁母猪稳定在5.6万头左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完善追溯管理体系,确保农产品综合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完成1.8批次/千人农产品定量检测任务。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开发森林食品,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积极探索建立大食物观监测统计体系,更好满足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二)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制度,建立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守住全市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确保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将耕地保护工作继续纳入2024年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逐级签订责任书,实行党政同责、刚性考核,强化耕地保护主体责任。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制度,坚持“以补定占”,分类对耕地占用统一纳入占补平衡管理。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完善后续管护和再评价机制。加强退化耕地治理,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严厉打击非法占用农用地犯罪和耕地非法取土。持续开展“大棚房”排查整治。分类稳妥开展违规占用耕地整改复垦,细化明确“非粮化”整改范围,合理安排恢复时序。依法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油料、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巩固撂荒地整治成果,及时发现及时整治,实现动态清零;因地制宜推进撂荒地利用,宜粮则粮、宜经则经,明确无人耕种的支持农村集体经营组织多用途种好用好。加快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完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持续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三)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落实全省高标准农田分区分类建设内容及投资标准、贷款贴息、考核评价及《陇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方案》等政策,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全年拟建设高标准农田30万亩,其中新建20万亩,改造提升10万亩(具体年度建设任务以省上下达为准)。积极争取中央、省级农田建设补助资金,县(区)按照每亩不低于300元的标准安排配套资金,确保亩均投入不低于国家和省上评价激励要求。积极拓宽投入渠道,用好政府专项债券,统筹相关信贷资金,引导增加社会资本,提高农田建设质量水平。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监管,确保建一块成一块。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及时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健全建后管护长效机制,全面落实管护责任、管护资金、管护主体及管护人员。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直接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确保长期发挥效益。
(四)促进农业农村节水增效。发挥陇南水资源丰富优势,统筹考虑水资源条件和粮食安全,建好灌溉设施,扩大耕地灌溉面积,加快陇南市西南部城乡人饮及国家油橄榄基地供水工程前期工作进度,开工实施武都区油橄榄分散提水工程。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压减高耗水低效益作物种植,扩大低耗水高效益作物种植,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确定轮作休耕面积。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推广深松蓄水、覆膜保墒、集雨补灌等农艺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推动输水设施提档升级,提高输配水利用效率。加强实施农村供水老旧工程和管网更新改造,配套安装计量设备,集中供水工程实行“有偿供水、计量收费”,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五)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强科技行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根据科技条件、产业发展确定农业科研方向,开展农业科技攻关。充分发挥省市农业专家团队作用,加强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研发、引进、示范农业科技新技术、新成果。鼓励引导链主企业牵头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创建质量标准体系。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开展粮油作物、经济作物新优品种引育和技术攻关,引进繁育畜禽、水产优良品种,加强太平鸡、阳坝牛、黑裘皮羊等地方特色品种资源开发,加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创建小麦良种繁育基地1.5万亩、玉米杂交种生产基地0.7万亩、脱毒种薯生产基地0.5万亩、复种大豆良种繁育基地9万亩,培育壮大种子企业,强化种业市场监管。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因地制宜推广适宜陇南丘陵山地特点的联栋温室、日光温室、钢架大棚等设施农业,推进畜禽养殖现代设施和特色水产养殖设施改造升级,提升农业设施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认真落实《陇南市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的实施方案》,加大对农机化建设项目资金投入,完成全省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建设试点任务,全面落实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加大适应陇南山地特点的中小型先进适用、绿色智能化机具与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84万千瓦以上,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3%以上。加强农机经营和服务组织建设,创建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60个以上,徽县、成县创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加大“平安农机”创建力度,确保农机安全生产。优化农业气象观测设施站网布局,加强低温冻害、干旱、冰雹、暴雨、地质灾害等短期预警和中长期趋势研判,健全农业减灾防灾救灾长效机制,提升气象预报和风险预警保障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
(六)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聚焦解决“谁来种地”问题,以小农户为基础、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以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支撑,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实施新型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开展经营异常合作社整治,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家以上,“五有”农民合作社占比达到63%以上,联结小农户占比达到40%以上,培育家庭农场500个以上。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聚焦农业生产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拓展服务领域,推广“服务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农业生产托管经营模式。
(七)统筹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健全农产品全产业链监测预警机制,强化多品种联动调控、储备调节和应急保障。优化粮食仓储设施布局,提高全市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有效嵌入全省“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加强粮油市场价格监测和调控,加大储备肉、菜投放力度,持续做好保供稳价。健全绿色优质农产品标准体系,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消费监测分析。
(八)深入推进食物节约行动。弘扬节约光荣风尚,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健全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挖掘粮食机收减损潜力,通过新建高标准粮仓、升级改造维修现有仓房、推广使用绿色储粮和农户科学储粮等方式,有效推动粮食储备环节科学减损。完善粮食适度加工标准。大力提倡健康饮食,健全部门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二、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九)落实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全面落实“一键报贫”机制,进一步提升响应速度,及时发现风险并纳入监测帮扶,提高监测的及时性和帮扶的精准度。对存在高额医疗费用负担的农户及时落实医疗保障和救助政策;对存在因灾返贫风险的农户符合政策规定的可先行落实帮扶措施,及早消除返贫风险;对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坚持开发式帮扶措施;对部分家庭成员丧失劳动能力或以弱劳力、半劳力为主的监测对象,实行开发式帮扶与保障性措施相结合;对整户丧失劳动能力的,纳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压紧压实防止返贫工作责任,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帮扶,加强跨部门信息整合共享,有效推动防止返贫监测与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互联互通,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
(十)持续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着眼整乡整村产业形态培育提升,促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强化风险管控,按照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的思路,化解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梗阻,分类促进优势产业、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保持总体稳定,要实至名归帮扶支持产业,强化资金项目绩效管理。鼓励引导经营主体通过订单生产、托养托管、产品代销、保价收购、投牛还犊(投羊还羔等)、技术服务、吸纳就业等多种方式,直接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增加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加强帮扶项目资产管理,符合条件的纳入农村集体经济统一管理。深化拓展消费帮扶助农增收行动,采取多元化营销方式,促进农产品顺畅销售。推进落实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常态化推动脱贫人口稳岗就业,落实各项就业帮扶政策,充分挖掘各类就业增收门路,对外输出和就地吸纳双向发力,确保全年脱贫人口就业规模稳定在32万人以上。落实东西部劳务协作帮扶责任,继续提升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带动就业能力,持续发挥乡村公益性岗位兜底作用,持续推进“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多措并举促进就业。注重扶志扶智,激发脱贫群众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志气心气底气,激励脱贫群众勤劳致富,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和发展差距。
(十一)全面落实帮扶政策。国家级重点帮扶县要全面落实脱贫县涉农资金整合政策,加强整合资金使用监管。市内各金融机构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金融支持力度,持续推进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富农产业贷等政策落实。加快实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中明确的补短板促振兴项目,落实年度项目实施计划,确保实现项目预期效益。积极对接推进医疗、教育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和科技特派团选派。认真落实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向脱贫地区倾斜的政策。继续用力抓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重点抓好搬迁群众产业、就业帮扶,着力解决面临的搬迁人口居住、社会保障等特殊困难,统筹抓好配套设施建设维护和社会治理,促进稳得住、能融入、有发展。深化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加强与青岛协作区市和中央定点帮扶单位的沟通对接,强化消费帮扶和劳务协作,突出产业耦合和优势互补,谋划推出更多合作项目,吸引更多东部企业到陇南投资兴业,实现互利共赢。积极参加“鲁企走进甘肃”投资洽谈活动,聚焦产业合作,积极主动招商引资,2024年引进企业和投资额较2023年稳中有增。持续推进“一县一园”建设,以协作共建、单独兴建等方式,做好共建产业园区的服务工作,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积极开展人才交流,围绕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的人才短板和技术弱项,组织年轻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赴青岛开展交流学习,引进东部教育、医疗、农业等方面技术人才到陇南开展“传帮带”。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陇南行动。
三、推进特色山地农业提质增效,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十二)实施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行动。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大产业。持续推进“一计划两方案”,市本级继续安排特色山地农业发展引导资金4000万元,着力推进特色山地农业提质增效。紧盯“药椒油核畜、菜果菌蜂茶”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壮大“5+5+N”产业体系,持续推进特色种植业标准化基地建设,聚焦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着力提单产、优品质、增效益,力争通过2024—2025两年努力,打造1个百亿元产业大县(武都区),打造中药材、花椒2个百亿元左右和畜禽养殖、油橄榄、苹果3个50亿元左右产业,2024年全市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50亿元以上。坚持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为牵引带动特色产业价值链提升,深入推进中药材、花椒、油橄榄、核桃、茶叶、苹果6条产业链建设,配套项目、靠实责任,发挥好链主企业作用,全面完成2024年产业链建设任务,提升产业链综合效益。做大做强产业规模,落实经济林综合管理454万亩(核桃330万亩、花椒84万亩、油橄榄40万亩),新建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58万亩,蔬菜生产规模80万亩、食用菌8000万袋。坚持以设施养殖业为牵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稳步实施畜牧养殖“11421”增量行动,新增畜禽饲养量87.1万头只,新(改、扩)建规模养殖场100个,新增纳入全面统计监测养殖企业(户)9家,推广“小群体、大规模”发展方式,打造一批养殖产值上亿元的重点乡镇。实施中药材、苹果2个产业集群项目和文县碧口镇农业产业强镇项目,成县店村镇创建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以省市级和美乡村建设为依托,发展壮大村域特色产业,创建产业振兴示范村500个。积极创建宕昌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力争徽县蔬菜(食用菌)、文县纹党参现代农业产业园申报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持续做强马铃薯、山区蔬菜、冷水鱼、小杂粮、烤烟等短平快富民产业,让更多的消费者认可,形成竞争优势。
(十三)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大力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和“优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年”行动,全市新培育营业收入高于10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8家,新增营业收入高于2000万元的转规农产品加工企业4家。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级扩能行动,推进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引导大型加工企业在主产区布局仓储加工产能,促进就近就地转化增值,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51%增长至55%。加快推进预制菜产业发展,培育“拾味陇南·百款硬菜”预制菜品牌,力争打造预制菜(食品)加工园区1个、预制菜骨干企业10家、优质预制菜产品10个,推动形成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打造、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支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加工产业园,打造食品产业集群。
(十四)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健全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大力发展共同配送,促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巩固升级宕昌县和成县县级寄递共配中心统仓共配成果,加快建设徽县、西和县、两当县、礼县县级寄递共配中心,深化推进文县、康县县级寄递共配中心升级改造,对已建成的3167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进行优化,降低流通成本,提升配送效率。加快落实寄递公益性岗位配备,不断提升“快递进村”质效。改扩建乡村振兴村级便民服务点100个,发挥“一点多能”的作用。发挥县城和乡(镇)枢纽、节点作用,建设提升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和中药材、花椒、蔬菜(食用菌)、苹果、茶叶等产地初级市场,加快农产品仓储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优化布局区域性冷链物流基地和冷链集配中心,打造农产品流通集散中心。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县域电商直播基地建设,建设电商智慧物流园和跨境电商产业园,扩大乡村土特产网络销售规模。扎实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加大“甘味”品牌营销,持续提升全市9个“甘味”区域公用品牌和99个企业商标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全年“甘味”品牌企业销售额达到28亿元,全市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290个以上。加强农村流通领域市场监管,持续整治农村假冒伪劣产品。
(十五)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加大产业发展联农带农力度,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鼓励引导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订单生产、代种代养、代购代销、入股分红等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千家万户的小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衔接,让产业增值收益更多惠及农民。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健全跨区域信息共享,培育劳务品牌,强化有组织劳务输转,全年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67万人以上。开展农民工服务保障专项行动,加强农民工就业动态监测。加强拖欠农民工工资源头预防和风险预警,完善根治欠薪长效机制。继续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采取依托企业、劳务品牌、项目制等培训方式,重点支持规上企业开展培训,培养造就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民工。开展农民工稳定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全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4万人次以上,做好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挖掘适用于以工代赈的建设任务、用工环节、就业岗位,持续扩大劳务报酬发放规模。鼓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生产、劳务等居间服务。
(十六)培育发展乡村新业态。以打造“康养陇南”为目标,促进农文茶旅融合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多元价值、农村生态多种功能,拓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态,发展景观农业、生态观光、户外拓展等业态。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进陇南南部山区乡村振兴茶旅融合康养休闲产业园和两当县乡村振兴农旅融合示范县建设,建成文县碧口镇石龙沟示范区,争创省级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4个、文旅康养品牌村6个、国家级旅游民宿1家。加快融入“大九寨”旅游经济圈,支持武都区、文县与九寨沟县协同开发大景区,联合打造精品线路。开发乡土文化功能,发展乡村特色手工业,建设农耕文化展示区和特色手工作坊。大力推进产销对接,开展“甘味陇货城市行”活动,拓宽特色农产品外销渠道。积极拓展陇南电商“七路助农”新模式和新实践,发挥农村电商中心(站点)作用,支持各类农副产品、服务产品线上销售。推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全年完成海关备案跨境电商企业8家,争取全年跨境电商销售额达到6000万元。
四、深入实施“和美乡村”创建行动,全面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十七)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发挥乡村特色、尊重农民意愿,稳扎稳打、久久为功,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建设,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强化县域国土空间规划对城镇、村庄、产业园区等空间布局的统筹。分类编制村庄规划,可单独编制,也可以乡镇或若干村庄为单元编制,不需要编制的可在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通则式管理规定。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实效性、可操作性和执行约束力,强化乡村空间设计和风貌管控。在耕地总量不减少、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综合运用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政策,稳妥有序开展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合盘活农村零散闲置土地,保障乡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用地。
(十八)开展“和美乡村”创建行动。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升级放大“康县模式”,立足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提升村庄风貌,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特色民居,传承好历史记忆,把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元素结合起来,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和美乡村。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认真落实《陇南市“和美乡村”创建“395666”导则》,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久久为功、循序渐进,政府主导、村民主体,内外兼修、建治并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统筹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建设管理,按照川坝河谷区、浅山丘陵区、高山林缘区三个区域和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三个类别,全面实施百村示范、千村达标、万户和美、全域同创的和美乡村“百千万全”工程,打造村美院净乡风好、业兴民富集体强的陇南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市本级安排资金1000万元支持和美乡村建设,全年申报省级“和美乡村”20个以上、创建命名市级30个以上、县级100个以上。各县(区)按照“占先机、走在前、作示范,打造和美乡村靓丽名片”的要求,接续推进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巩固提升“5155”乡村建设示范村和“2510”乡村振兴示范村已有成果,全年建成省、市级乡村建设示范村100个。稳步推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统筹做好规划建设、拆旧复垦、产业培育、公共服务、社会融入,2024年在完成搬迁安置4046户任务的基础上力争实现5000户以上。
(十九)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实施以改水、改电、改路、改气、改房、改院、改厨、改厕、改炕为重点的农村“九改”工程。优先推动有条件的农村户用卫生厕所进院入户,科学选择改厕技术模式,宜水则水、宜旱则旱,探索农户自愿按标准改厕、政府验收合格后补助到户的奖补模式,全年新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3万座以上。以村级综合服务中心、集贸市场等公共场所为重点合理布局农村卫生公厕。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正常运行率达到80%以上。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和治理,村庄内排水沟渠完整通畅,无污水横流、无黑臭水体。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设施,统筹县乡村三级体系建设。持续开展以“三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实现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全年创建清洁村庄400个左右。广泛开展“美丽庭院”示范评选活动,评选认定市级“美丽庭院”示范村100个、示范户1000户。
(二十)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稳步推进“四抓一打通”工程建设,扎实开展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加强农村供水智慧管理,推进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改造,健全完善农村供水工程排查监测机制。全面实施白龙江干流水库库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加快长江大保护陇南市“三江一水”河道生态治理及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进度。深入推进“四好农村公路”建设提质增效,全力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活动,力争1个县区争创为2024年“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单位。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农村公路危旧桥梁改造。巩固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成果,实施农村危房(农房抗震)改造4248户。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和农村“客货运邮”融合发展。持续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持续推进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建设,推动农村地区4G基站建设,逐步推动5G和千兆光纤网络向有条件的乡村延伸。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加快智慧农业示范推广,扩大油橄榄、中药材等数字农业示范基地规模。统筹推动区域性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强农业生产经营、农村社会管理等涉农信息协同共享。实施智慧广电乡村工程。
(二十一)有效增强农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实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强化县域综合功能,推动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逐步健全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推动公共服务发展,补齐短板弱项。优化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改造提升中心乡镇寄宿制学校10所,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合理优化学校布局。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建设,稳步提高乡村医生中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比例。持续提升农村传染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快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村级互助幸福院建设,鼓励发展农村老年助餐与互助服务。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激励机制。加强农村生育支持和婴幼儿照护服务,做好流动和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关心关爱服务。深入实施“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有序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提升乡村地名公共服务水平。
(二十二)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一体化推进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强化农膜使用和回收利用,力争全市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整县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扎实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种养循环模式,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绿色化生产,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双提升。加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源排查整治,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2%以上。加强食用农产品产地质量安全管控和产品检测,提升“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推进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强化重大动物疫病和重点人畜共患病防控,严格落实动物防疫“双规三包两挂钩”责任制,组织做好春秋两季动物疫病集中免疫工作,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常年维持在90%以上,免疫抗体合格率全年保持在70%以上。持续推动河湖长制落实,继续推进“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加快“三江一水”河道生态治理、白龙江干流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水电站生态环境问题清理整改,创建省级美丽幸福河湖,治理水土流失185平方公里。持续巩固长江“十年禁渔”成效。严格落实林长制,实施秦岭西段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工程,完成人工造林15万亩、义务植树1000万株。实施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健全对超载过牧的约束机制。加强森林草原防灭火。实施古树名木抢救保护行动。
(二十三)促进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深入实施强县域行动,因地制宜,统筹协调,促进要素、产业、设施、治理等方面的整合,提升县域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优化县城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扩大县域就业容量。统筹县域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护,因地制宜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更好满足农民对优质公共服务的需求。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将城镇常住人口全部纳入住房保障政策范围。
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二十四)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深入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健全县乡村三级联动争创先进、整顿后进机制。全面深化乡村振兴专题培训。全面提升乡镇领导班子抓乡村振兴能力,开展乡镇党政正职全覆盖培训。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定期分析、动态调整、练兵比武机制,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开展村干部全覆盖培训和农村党员进党校集中轮训。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擦亮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品牌,收集民意、化解矛盾、服务群众,确保常态化开展、实效化推进、品牌化提升。推动完善基层监督体系,持续深化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加强乡镇对县直部门派驻机构及人员的管理职责,加大编制资源向乡镇倾斜力度,县以上机关一般不得从乡镇借调工作人员,推广“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等做法,严格实行上级部门涉基层事务准入制度,健全基层职责清单和事务清单,推动解决“小马拉大车”等基层治理问题。
(二十五)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改进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村庄、集市等末梢延伸,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沉。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和美乡村·文明家园”陇原乡村文明行动。扎实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注重开发具有陇南特色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中医药养生文化资源,打造传统农耕文化特色品牌。强化农业文化遗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文县傩舞池哥昼、武都高山戏、西和乞巧节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进乡村文化礼堂、文化广场、戏台、非遗传习场所等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加强农民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推动体育与文旅、康养、农业等融合发展。坚持农民唱主角,促进“村BA”“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持续推进农家书屋规范长效化运行,开展“乡村阅读季”活动和文化赋能乡村产业试点工作。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等活动。
(二十六)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创新移风易俗抓手载体,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强化村规民约激励约束功能,深化治理高价彩礼推进移风易俗专项行动,持续推进高价彩礼、大操大办、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推动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新风尚。鼓励各地利用乡村综合性服务场所,为农民婚丧嫁娶等提供普惠性社会服务,降低农村人情礼俗负担。完善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等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推动党员干部带头承诺践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强化正向引导激励,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广清单制、积分制等有效办法。
(二十七)加快建设平安乡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系统梳理、准确把握各类矛盾问题及其成因,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见微知著、抓早抓小,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扎实推进农村主动创安主动创稳,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加大力度预防和整治“村霸”。持续开展打击整治农村赌博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加强电信网络诈骗宣传防范。深化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完善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强化教育转化和警示宣传。开展农村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治理攻坚。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持续推进“民主法治乡村示范村(社区)”建设、“法律明白人”培养、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三大工程”,强化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完善农村公共法律服务,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引导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加强农村防灾减灾工程、应急管理信息化和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提升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
六、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二十八)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认真贯彻《陇南市实施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细则》,严格落实市、县(区)、乡(镇)、村各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充分发挥县(区)级“一线指挥部”和县(区)委书记“一线总指挥”作用,发挥好市、县(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牵头抓总和统筹协调作用,乡村振兴工作专班、有效衔接专责工作组和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全面抓好乡村振兴各项任务落实。各县(区)党委和政府、市级有关部门制定具体措施,依据职责列出任务清单,建立工作台账,推动任务到位、措施落地。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纵深拓展“三抓三促”行动。落实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四下基层”制度,推动解决农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优化各级涉农督查检查考核,突出实绩实效。讲好新时代乡村振兴故事。
(二十九)强化农村改革创新。在坚守底线前提下,鼓励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强化改革举措集成增效,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试点工作。健全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探索防止流转费用不合理上涨有效办法。稳慎推进康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礼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土地入市试点。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提质增效行动,落实集体所有权、明晰农户财产权、放活资产经营权。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倍增计划,健全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体系,严格控制农村集体经营风险,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力争全市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00%。对集体资产由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登记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名下的实行税收减免。继续深化农业综合执法改革,深入实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提升行动,加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维护好农民群众合法权益。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农业水价、供销合作社等各项综合改革。
(三十)完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坚持将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不断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落实土地出让收入支农政策。优化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服务,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融资项目库对接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强化财政金融协同联动,在不新增地方政府隐形债务的前提下,实施现代设施农业、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贷款贴息试点。推动提升涉农贷款担保服务效能。继续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完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有效防范和纠正投资经营中的不当行为。加强涉农资金项目监管,严厉查处套取、骗取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
(三十一)壮大乡村人才队伍。落实《陇南市“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人才工作总体部署,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鼓励城市人才下乡服务,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十百千万”人才引育工程,为乡村振兴加快培养一批急需紧缺人才。深化“六个一”人才链赋能产业链工程,争取国家、省上实施的人才项目计划向乡村振兴一线倾斜,实施“龙江之光”人才培养工程、市级领军人才工程和重点人才项目。配合实施“陇原青年英才”培养工程。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和“耕耘者”振兴计划,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做好涉农领域科技人才职称评审,激励引导科技人才下基层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实施“千名科技人员下基层”活动。积极开展全市第三批乡村振兴优秀乡土人才评选、职业技能竞赛等典型选树活动。健全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机制,加强高等教育新农科建设,加快培养农林水利类紧缺专业人才。发挥陇南师专、陇南开放大学、陇南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作用,提高农民教育培训实效。推广医疗卫生人员“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推广科技小院模式,创造条件引导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
关于《中共陇南市委、陇南市人民政府
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
实施意见》的解读
市委农办主任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邱晓旭
(2024年4月)

向上滑动阅览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日前,《中共陇南市委、陇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公开发布。以市委一号文件的形式聚焦“三农”,部署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重点工作任务,传递出了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政策信号。
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邱晓旭对2024年市委一号文件进行了解读。
记  者:“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是什么?重点学什么?具体怎么学?
邱晓旭:“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从整治农村环境、解决“脏乱差”问题入手,由点及面,扩容建设,经过20多年的持续推进,已经成为涵盖乡村振兴各个方面的一项系统性工程。“千万工程”不仅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整体面貌,也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先行探索,提供了成功范例。学习的重点应该是学习运用蕴含其中的理念方法,比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农民群众期盼中找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和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培育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坚持党建引领、大抓基层,不断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等等。这些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既有价值取向,又有方法实招,是“千万工程”的精髓要义。学习的方向关键要从实际出发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不能脱离实际搞“一刀切”,必须紧密结合自身实际,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创造性开展工作,不断取得乡村振兴的阶段性成果。
记  者:市委一号文件的主题和总体框架是什么?
邱晓旭:2024年《市委市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市委一号文件)对全市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安排部署,是今年全市上下做好“三农”工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纲领性文件。主题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以推进“百千万全”和美乡村建设作为切入口,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陇南实践。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两个增长、两个确保、三个提升、两个强化”。“两个增长”,就是2024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以上。“两个确保”,就是确保粮食安全和确保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力保障粮食安全重点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确保202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52万亩以上,粮食产量保持在90万吨以上。确保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重点是落实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持续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全面落实帮扶措施,着力增强脱贫县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三个提升”,就是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重点是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进特色山地农业提质增效,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实现农文茶旅融合发展。提升乡村建设水平重点是从农民需求出发,全面实施百村示范、千村达标、万户和美、全域同创的和美乡村“百千万全”工程,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重点是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擦亮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品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强化平安乡村建设,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安宁。“两个强化”,就是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重点是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乡村振兴增动力、添活力。强化农民增收举措重点是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不断增加农民工资性、经营性、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记  者:关于确保保障粮食安全,有哪些强有力的措施?
邱晓旭: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近几年,面对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多重挑战,我市将粮食安全摆在“三农”工作的头等位置,千方百计促生产、夺丰收。2023年,全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57.94万亩,增长0.27%,实现粮食产量92.71万吨,增长3.13%,粮食供应充足、库存充实,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要看到,我市是粮食调入区,粮食常年处于紧平衡状态,小麦自给率仅为74%,大米主要靠外购,全市小麦、稻谷还有18万吨左右的缺口,确保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
今年市委一号文件提出统筹粮食生产、储备、流通、消费,打出了政策“组合拳”。文件把抓好粮食生产保供作为重点,明确了稳面积、增单产的主攻方向,提出扎实推进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确定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52万亩以上,粮食产量保持在90万吨以上的任务目标。一是稳定播种面积。关键是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逐级签订责任书,实行党政同责、刚性考核。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就要继续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农资保供稳价应对、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农业保险等政策,让种粮农民不吃亏、有动力。稳定油料作物种植面积,确保油菜、胡麻等种植面积达到46.9万亩,油橄榄栽植面积达到116.5万亩。二是主攻单产提升。我市耕地较少,扩大耕作面积空间有限,潜力主要在提单产。文件明确,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要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在良田上,重点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制度、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巩固撂荒地整治成果。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制度,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和质量,全年建设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30万亩左右(具体建设任务以省上下达为准)。巩固撂荒地整治成果,及时发现及时整治,实现动态清零,并因地制宜推进撂荒地利用,宜粮则粮、宜经则经,明确无人耕种的支持农村集体经营组织多用途种好用好。在良种上,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开展粮油作物、经济作物新优品种引育和技术攻关,加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创建小麦良种繁育基地1.5万亩、玉米杂交种生产基地0.7万亩、脱毒种薯生产基地0.5万亩、复种大豆良种繁育基地9万亩。在良机上,加大适应陇南山地特点的中小型先进适用、绿色智能化机具与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84万千瓦以上,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3%以上。在良法上,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压减高耗水低效益作物种植,扩大低耗水高效益作物种植,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确定轮作休耕面积。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推广深松蓄水、覆膜保墒、集雨补灌等农艺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三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聚焦解决“谁来种地”问题,以小农户为基础、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以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支撑,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第一个是实施新型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开展经营异常合作社整治,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家以上,新培育家庭农场500个以上,“五有”农民合作社占比达到63%以上,联结小农户占比达到40%以上。第二个是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聚焦农业生产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拓展服务领域,推广“服务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农业生产托管经营模式。四是拓展食物来源。粮食安全其实是食物安全。必须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开发森林食品,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更好满足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加强“菜篮子”产品应急保供基地建设,优化生猪产能调控机制,能繁母猪稳定在5.6万头左右。五是是强化节粮减损。节粮减损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增产增供。目前,粮食在产运储加消各环节损耗都是比较大的,特别是餐桌上的浪费更是惊人。文件强调,持续深化食物节约各项行动,大力提倡健康饮食,健全部门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记  者:关于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有哪些强有力的措施?
邱晓旭:消除绝对贫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奋斗,取得的举世公认的历史性成就。防止规模性返贫,是“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这些年,我市已经建立了一套有效管用的机制办法,脱贫攻坚成果得到了巩固,今年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会就在陇南召开。但也要清醒的认识到,陇南的防返贫任务一直是全省最重的,目前还有监测对象2.44万户9.51万人,占到了全省五分之一,防止规模性返贫既是重大的经济任务,也是重大的政治任务,必须持续用力,思想上不能松懈、工作上不能松劲。今年一号文件重点强调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搞好监测帮扶。关键是把好两头、抓好“一进一出”。“进”,就是持续抓实抓细监测识别,全面落实“一键报贫”机制,进一步提升响应速度,及时发现风险并纳入监测帮扶,提高监测的及时性和帮扶的精准度。“出”,就是加力加劲推动风险消除,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对存在高额医疗费用负担的农户、对存在因灾返贫风险的农户、对部分家庭成员丧失劳动能力或以弱劳力、半劳力为主的监测对象、对整户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户,因户施策开展帮扶,兜住兜牢防止返贫的底线。同时,要加快推动防止返贫监测与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加强跨部门信息整合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二是强化产业和就业帮扶。产业和就业帮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举措。强化产业帮扶,重点要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稳定在60%以上。实至名归帮扶支持产业,鼓励引导经营主体通过订单生产、托养托管、产品代销、保价收购、投牛还犊(投羊还羔等)、技术指导、吸纳就业等多种方式,直接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深化拓展消费帮扶助农增收行动,采取多元化营销方式,促进农产品顺畅销售。强化就业帮扶,重点要推进落实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常态化推动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发挥好东西部劳务协作帮扶、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乡村公益性岗位、以工代赈、“雨露计划+”等作用,多措并举促进就业,确保全年脱贫人口就业规模稳定在32万人以上。三是全面落实帮扶措施。现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还有不到两年时间,今后脱贫地区持续发展,脱贫群众持续增收,根本上还是要增强内生动力,目前要全面落实帮扶措施。市委一号文件提出,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帮扶县、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等重点地区,要进一步落实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等倾斜性支持政策,深化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积极参加“鲁企走进甘肃”投资洽谈活动,持续推进“一县一园”建设,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陇南行动,帮助脱贫群众实现增收致富,创造美好生活。
记  者:关于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有哪些强有力的措施?
邱晓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千万工程”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以业为基。近年来,我市推进特色山地农业提质增效,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特色产业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2023年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330亿元。但产业链条短,主体不强、带动能力弱、精深加工能力弱、品牌效应不明显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今年市委一号文件强调,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一是实施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行动。目标是紧盯“药椒油核畜、菜果菌蜂茶”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壮大“5+5+N”产业体系,力争通过2024—2025两年努力,打造1个百亿元产业大县(武都区),打造中药材、花椒2个百亿元左右和畜禽养殖、油橄榄、苹果3个50亿元左右产业,2024年全市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50亿元以上。重点是做大做强产业规模,深入推进中药材、花椒、油橄榄、核桃、茶叶、苹果6条产业链建设,实施中药材、苹果2个产业集群项目和文县碧口镇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创建产业振兴示范村500个,创建宕昌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徽县蔬菜(食用菌)、文县纹党参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二是稳步实施畜牧养殖“11421”增量行动。重点是坚持以设施养殖业为牵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稳步实施畜牧养殖“11421”增量行动,全年新增畜禽饲养量87.1万头只,新(改、扩)建规模养殖场100个,新增纳入全面统计监测养殖企业(户)9家,推广“小群体、大规模”发展方式,打造一批养殖产值上亿元的重点乡镇。三是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重点是坚持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为牵引带动特色产业价值链提升,大力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优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年”行动和农产品加工业提级扩能行动,目标是年内引进新签约及续建在建项目到位资金达到100亿元,新签约1000万元以上省外项目28个,新培育营业收入高于10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1家,新增营业收入高于2000万元的转规农产品加工企业6家,推进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加快推进预制菜产业发展,今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51%增长至55%。四是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现在一些地方乡村物流配送能力不足,好产品卖不出去、卖不上价,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文件重点对健全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农产品专业市场、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等作出部署。提出扎实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持续提升全市9个“甘味”区域公用品牌和99个企业商标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全年“甘味”品牌企业销售额达到28亿元。五是培育发展乡村新业态。重点是以打造“康养陇南”为目标,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开发乡土文化功能,促进农文茶旅融合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多元价值、拓展农村生态多种功能。积极拓展陇南电商“七路助农”新模式和新实践,开展“甘味陇货城市行”活动,支持各类农副产品、服务产品线上销售。推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全年完成海关备案跨境电商企业8家,争取全年跨境电商销售额达到6000万元。
记  者:关于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有哪些强有力的措施?
邱晓旭:乡村建设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矛盾的着力点,也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近些年我市乡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了较大改善,但仍有不少薄弱环节。今年市委一号文件强调,乡村建设要从各地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推进“百千万全”和美乡村建设。一是强化规划引领。要顺应乡村发展规律和城镇化趋势,加强村庄规划编制的分类指导,有需要的就编,没有需要的可以暂时不编,不能盲目要求村村编规划,对一些地方脱离实际下指标、定进度的做法,要及时予以纠正。要坚持“开门编规划”,确保规划符合村庄实际和农民意愿,让农村干部群众懂规划、守规划、用规划。二是开展“和美乡村”创建行动。重点是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升级放大“康县模式”,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认真落实《陇南市“和美乡村”创建“395666”导则》,立足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按照川坝河谷区、浅山丘陵区、高山林缘区三个区域和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三个类别,全面实施百村示范、千村达标、万户和美、全域同创的和美乡村“百千万全”工程,打造村美院净乡风好、业兴民富集体强的陇南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目标是全年申报省级“和美乡村”20个以上、创建命名市级30个以上、县级100个以上,建成省、市级乡村建设示范村100个。三是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是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实施以改水、改电、改路、改气、改房、改院、改厨、改厕、改炕为重点的农村“九改”工程。目标是因地制宜推进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农村改厕,探索农户自愿按标准改厕、政府验收合格后补助到户的奖补模式,全年新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3万座以上。开展以“三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全年创建清洁村庄400个左右。四是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重点是稳步推进“四抓一打通”工程建设,扎实开展水质提升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全力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活动,巩固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成果,实施农村危房(农房抗震)改造,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推进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建设,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统筹推动区域性大数据平台建设。五是有效增强农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回应农民群众关切。教育上,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医疗上,强化医疗资源向乡村倾斜的导向,逐步提高县域内医保基金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比例,加快将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让农民群众就医用药更加便利。养老上,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激励机制,解决后顾之忧。六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是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农膜使用和回收利用,扎实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种养循环模式,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绿色化生产,加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源排查整治,加强食用农产品产地质量安全管控和产品检测,强化重大动物疫病和重点人畜共患病防控,继续推进“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持续巩固长江“十年禁渔”成效,实施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等。七是促进县域城乡统筹发展。重点是深入实施强县域行动,因地制宜,统筹协调,促进要素、产业、设施、治理等方面的整合,提升县域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将城镇常住人口全部纳入住房保障政策范围。
记  者:关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有哪些强有力的措施?
邱晓旭:现阶段乡村正在发生重大变迁,包括人口总量和结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观念、传统乡土秩序等方面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对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委一号文件围绕提高乡村治理水平,重点作出了几个方面的部署。一是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重点是深入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健全县乡村三级联动争创先进、整顿后进机制。全面深化乡村振兴专题培训,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擦亮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品牌,持续深化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加强乡镇对县直部门派驻机构及人员的管理职责,加大编制资源向乡镇倾斜力度,推广“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等做法,严格实行上级部门涉基层事务准入制度,健全基层职责清单和事务清单,推动解决“小马拉大车”等基层治理问题。二是繁荣发展乡村文化。重点是改进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扎实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加强农民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持续推进农家书屋规范长效化运行,开展“乡村阅读季”活动和文化赋能乡村产业试点工作,促进“村BA”“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等活动。三是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重点是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创新移风易俗抓手载体,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强化村规民约激励约束功能,深化治理高价彩礼推进移风易俗专项行动,持续推进高价彩礼、大操大办、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推动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新风尚。四是加快建设平安乡村。重点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主动创安主动创稳,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加大力度预防和整治“村霸”,持续开展打击整治农村赌博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加强电信网络诈骗宣传防范,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开展农村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治理攻坚。
记  者:关于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有哪些强有力的措施?
邱晓旭: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是激发农村各类要素潜能和主体活力的重要举措。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方面,重点是实施四个行动。第一个是深入实施强科技行动,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充分发挥省市农业专家团队作用,加强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研发、引进、示范农业科技新技术、新成果,鼓励引导链主企业牵头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创建质量标准体系。第二个是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开展粮油作物、经济作物新优品种引育和技术攻关,引进繁育畜禽、水产优良品种,加强太平鸡、阳坝牛、黑裘皮羊等地方特色品种资源开发,加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培育壮大种子企业,强化种业市场监管。第三个是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因地制宜推广适宜陇南丘陵山地特点的联栋温室、日光温室、钢架大棚等设施农业,推进畜禽养殖现代设施和特色水产养殖设施改造升级,提升农业设施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第四个是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落实《陇南市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的实施方案》,加大对农机化建设项目资金投入,全面落实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加大适应陇南山地特点的中小型先进适用、绿色智能化机具与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同时,加强低温冻害、干旱、冰雹、暴雨、地质灾害等预警和防控工作。强化农村改革创新方面,重点是做好六个方面的改革工作。第一个是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试点工作。第二个是稳慎推进康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礼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土地入市试点。第三个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提质增效行动,落实集体所有权、明晰农户财产权、放活资产经营权。第四个是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倍增计划,力争全市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00%。第五个是继续深化农业综合执法改革,深入实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提升行动,加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维护好农民群众合法权益。第六个是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农业水价、供销合作社等各项综合改革。
记  者:文件中有哪些帮助农民增收的举措?
邱晓旭: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2023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54元,增长8.4%。但也要看到,巩固农民增收面临不少困难挑战。今年市委一号文件把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摆在突出位置,重点从四个方面着力。一是挖掘产业经营增收潜力。搞好家庭经营仍然是农民增收的重头戏。文件提出,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加大产业发展联农带农力度,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鼓励引导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订单生产、代种代养、代购代销、入股分红等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千家万户的小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衔接,让产业增值收益更多惠及农民。二是稳定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第一支柱。文件强调,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强化有组织劳务输转,全年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67万人以上。开展农民工服务保障专项行动,加强拖欠农民工工资源头预防和风险预警。继续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开展农民工稳定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全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4万人次以上。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持续扩大劳务报酬发放规模。三是拓展转移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是一般农户特别是低收入人口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文件强调,加强涉农资金项目监管,严厉查处套取、骗取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把给农民的各项补助补贴补到位,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四是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财产性增收还有较大潜力。文件提出,鼓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生产、劳务等居间服务。
┃文章来源:陇南发布
┃图文编辑:编辑:冯丽霞  审核:张玮  监制:张扬
┃商务合作Tel:15825895017
┃转载授权请联系微信号:ln18693909100

找工作  找房子  相亲上陇南都市网



▼:招聘求职租房转让|顺风车|阅读原文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