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两当风光篇:张家乡茶马古道初探与旅游发展

  • 黑河秋月
楼主回复
  • 阅读:2792
  • 回复:0
  • 发表于:2015/8/19 15:17:37
  • 来自:甘肃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陇南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1) “茶马古道“一词的由来:茶马古道虽有千余年的历史,但该词的提出也只有二十多年。1988年云南大学木霁弘教授为《中甸汉文历史资料汇编》作序时,首次提出了”茶马古道“的名称;之后的1991年木霁弘、陈保亚著的《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书中正式提出”茶马古道“这一称谓;当时在学术界也产生了一个研讨和深化认识的过程,后来在社会上也逐渐被人们普遍认同。

(2)“茶马古道”到底是什么道:实际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和西北及滇藏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商贸通道,也是中国西南、西北、滇藏地区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而当时所谓的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输工具西北是骆驼,滇藏是骡马;《山间铃响马帮来》的电影就是茶马古道的缩影。而茶、马,指的是贩茶换马(这里的茶和马在西北均是商品)。之所以用骆驼是因为明朝时要有数百万斤茶叶要贩运(从四川到西北),到清朝时达到了数千吨,马不能胜任,所以用骆驼;我听祖辈讲:驼队往汉中方向走时主要驼的是盐,返回时驼的是茶叶、花布等;所以在古太渠镇的兴隆场、太渠、张家都有骆驼店、脚户店、草料坊、饭庄等供驼队歇脚;随着驼队的消失,古时的茶马古道就成了大家畜的贩运商道,一直延续至今,这些畜贩在陕甘两省边走边买牛,边买边放牛,边放边换牛(就是有人看上贩子赶的牛,用自己的牛和贩子倒换)等到达目的地就发展到一大群;这就是茶马古道今天的延续,虽然今天交易的商品不同,但走的路还是那条老道“茶马古道”。

(3)“茶马古道”的历史:茶马交易治边制度从隋唐始,至清代止,历经岁月沧桑近千年。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商人在西北、西南、滇藏边陲,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一条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

(4)“茶马古道”的历史价值:茶马古道实地就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驼队每次踏上征程,往返要多半年时间,就是一次生与死的体验之旅;听祖辈讲:在古太渠镇的骆驼店、脚户店常有累死的骆驼,生病的脚户,实在病重不能走的就住下治疗,等返回到来在跟上走,有的就永远长眠当地。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寻常,然而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却可以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忍耐,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从而衬托出人生的真义和伟大。还进一步促进了各兄弟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增进了民族间的团结和友谊。沿途路上为了消除疲劳和寂寞,一些虔诚的手艺人在路边的岩石等绘制、雕刻了大量的佛陀、菩萨,还有神灵的动物、日月星辰等各种形象。那些出至几十代人之手的、或粗糙或精美的艺术造型为古道漫长的旅途增添了一种精神上的神圣和庄严,也为那遥远的地平线增添了几许神秘的色彩,也为现代人研究、发掘茶马古道的历史留下了依据;从久远的唐代开始,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公路的修通,历经岁月沧桑一千余年,茶马古道就像一条大走廊,连接着沿途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发展了当地经济,搞活了商品流通,促进了地区商贸、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沿途地区的艺术、各种技能、宗教、风俗、文化、意识形态也得到空前的繁荣、发展和相互传播;至今张家乡 的好多技艺就是从茶马古道上学来的。

 (5)“茶马古道”的精髓:如今,在几千年前古人开创的茶马古道上,成群结队的驼队身影不见了,清脆悠扬的驼铃声远去了,远古飘来的茶草香气也消散了;虽然,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只是一条普普通通的人畜通道,但谁也不知在艰辛岁月中有多生灵在这条通道上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些:留印在古道上的先人足迹和驼、马蹄烙印,时常勾起现人对远古千丝万缕的记忆,这些记忆如今已幻化成华夏子孙一种不屈不饶、坚韧不拔的崇高的民族创业精神;这种生生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雕铸成一座座永恒的丰碑,千秋万代闪烁着中华民族的荣耀与光辉。

(6)“茶马古道”在张家乡行径路线:茶马古道具有代表性的有甘陕道、川藏道、滇藏道、康藏道及部分支道,近几年人们都侧重于川藏、滇藏道的研究,可以说陕甘线茶马古道才是贸易线路中促进沿途城镇发展的典型,由于陕甘线茶马古道部分线路与丝绸之路重叠而行,极大地促进了西北边疆与中原地区的交流和联系;因茶马古道上繁荣的贸易,西北地区的城镇兴盛与苏浙一带兴起的工商业城镇一样,都体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在全国的发展。张家乡虽在万里茶马古道上只是芝麻一点,但在人们的记忆中确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驼队经天水(秦州)到东岔、利桥、吕家集、菜子岭、兴隆场、太渠、张家庄(太渠镇)、唐藏(唐仓)沿小峪河经庞家河、大树丫到双石铺(方石铺)前往汉中;另一条线路是经天水、利桥、张家庄、唐藏、倒回沟、隘口、庙儿墚、红花铺、黄牛铺、大散关、宝鸡、到长安;多时从张家庄、唐藏、草滩沟、油坊沟、草凉驿、双石铺(方石铺)在去汉中;

(7)“茶马古道”与张家乡旅游业的发展:张家乡自身就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旅游景地,上天赐予的自然景观遍布全乡;有:乳洞飞雨、响水潭、广王山、木樨岭(二郎坝)、老虎峡、高山草甸北牧滩(兴隆场)、陇南最高峰“透马驹”、峡谷石门、仰天窝奇石、两当的张家界、峡谷坐佛、电影《白莲花》外景拍摄地(黑河)、擎天一柱麦峈石、骆驼峰、白莲花山寨遗址、卧虎寺遗址(寺沟)、一眼石、佛爷洞等好多至今尚未取名的景点(两当桥及寺沟),历史故事及神话传说不记其数,又有“茶马古道”、“唐玄藏西天取经路经地”的点缀更是如虎添翼;

(8)对家乡旅游业发展建议:张家乡从古到今无论天灾多么严重,只要没有人祸,还是人类生存的最佳地,但经济一直是制约发展的瓶颈;虽然在今天的和谐盛世年代人们的经济来源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和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几十年来政府引导,国家扶持,自己尝试都没有形成规模,最终不了了之,还是走上了采药的老路,近十多来的打工也算是一条致富之路,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增多也成了社会普遍现象;我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对家乡的周边环境、自然景观、道路交通作了一个比较详细的调查,感到发展旅游业才是带动张家经济发展,文化传播、人文素质提高的一张王牌,旅游业不但能提高地方的经、气、神,而且还能形成一个经济发展的产业链,现已得到政府和绝大多数人的认同,也与政府倡导的乡村旅游不谋而合,天时、地利、人和都已具备,就是发展不起来,其原因:我个人认为(1)是国家的地域规划不明确、行政管理和地域管理不统一,(2)由于管理权界不明,穿插制约,给市、县、乡三级政府在经济发展上带来很大的障碍和阻力;让有发展旅游前景地方的老百姓抱上金娃娃受穷。

      如果某一天张家的旅游业能发展起来,希望能够保持原汁原味,不要人为的改变环境,不要建屋造景,不要人为的污染,把服务业建在周边村落,不要深入景区;像“北牧滩”不要把公路直通滩边,留有百米的人行距离,游人绕滩欣赏,不要在滩内采路等;现在旅游的人们都希望看到原汁原味的自然景观,欣赏原生态的美。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