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陇南乞巧:从“好茶饭”到“国际范儿”的文化自强

  • 都市网-活动小编
楼主回复
  • 阅读:2198
  • 回复:0
  • 发表于:2015/8/26 14:12:45
  • 来自:甘肃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陇南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陇南乞巧女儿节保护传承发展综述每年一到农历七月初,在陇南西汉水畔,姑娘们就身着节日的礼服,端着自己做的“巧饭”迎巧、唱巧、卜巧……一时间歌声、舞蹈和鲜花布满陇南西和、礼县的乡镇村落,参与群众之多、规模之大,超过了任何一个节日。

这就是被称为“中国女儿节”的陇南乞巧节,这样的文化传统已经延续了3000年,是魅力陇南千年积淀的活态文化,是中国的文化瑰宝。

为了让这流传千年的文化瑰宝弦歌不辍,陇南从2006年开始至今,先后举办了七届乞巧女儿节。

一年又一年,开始意味着结束,而结束又昭示着来年的开始,如同乞巧活动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前夜开始,到七月初七晚上结束,乞巧女儿节由曾经的乡村文化走向了世界的舞台,不断注入全球女性全面发展的现代元素,增添了可持续发展的新血液。




保护之路
从自然传唱到全社会参与的文化自觉
在礼县永兴镇龙槐村,今年43岁的郭霞,生长在乞巧世家,她的奶奶、妈妈、妹妹、女儿都是乞巧女。在郭霞的描述中,可以感受到只要参加过乞巧,那份触动和荣耀感,是永远不能忘怀的。

10年前的郭霞,和其他人一样,只是本着心中的信仰和对未来的向往,和村里的其他伙伴相约着“乞巧”,“那时候我们谁也没有想到乞巧的意义这么大,还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西和县、礼县,乞巧风俗久盛不衰,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可以说这是文化传承上的一个奇迹。在奇迹的背后,除了乞巧文化自身的魅力外,陇南对文化保护所作出的努力也功不可没。

市委、市政府发挥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和“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重要指示,抢抓国家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甘肃文化大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全面实施精神引领、精品打造、文化惠民、产业发展、改革创新、文化人才六大工程,着力打造先秦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三大品牌,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努力建设特色文化大市。

一步一个转折,一步一个跨越,从2006年开始,先后成功举办的七届乞巧文化活动,不断唤醒陇南广大民众自发对乞巧文化活态传承的文化自觉。




传承之智

从鲜为人知到走向世界的文化自信

“莫谓诗亡无正声,秦风余响正回萦。千年乞巧千年唱,一样求生一样鸣。水旱兵荒多苦难,节候耕播富风情。真诗自古随风没,悠远江河此一罂。”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西和当地学者赵子贤先生所作的关于乞巧的一首诗,形象地反映了陇南乞巧所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
陇南乞巧活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程式之完整,国内绝无仅有,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态传承。
如此富有魅力的文化瑰宝不应该被埋在深山不被人知。
一条条措施让“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的名片越来越响亮,“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的资本也越来越雄厚。
目前,陇南已经启动了西和乞巧节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乞巧女儿节也被文化部非遗司纳入到世界级非遗项目申报后备库。
陇南人的文化自信力正在不断增强,全面推进乞巧文化的生产性保护传承进程,将乞巧文化推向世界。




发展之变
从“好茶饭”到“国际范儿”的文化自强
几千年来陇南乞巧独具魅力、生生不息,它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女儿梦想,诉说着一代又一代女儿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和以“巧”实现自我价值、改变自身命运的人生追求。
纵观七届乞巧文化活动,从开始以乞巧文化为主的陇南市文化艺术节,到甘肃省乞巧文化旅游节会,从中国陇南乞巧女儿节到妇女发展国际论坛,再到“中国乞巧·对话世界”,乞巧女儿节的层次越来越高,平台越来越广阔,乞巧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不断地融入“世界内涵”。
乞巧从最初的祈求做好茶饭、针线,到让乞巧文化成为传承中国女性智慧、技艺、美德的大载体,成为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的大课堂,成为实现女性全面发展的大平台。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晔原认为现在要说的乞巧的“巧”就是创新,为他人所不能为,创他人所不能创。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陇南注重了“原汁原味”,扶持培养了一批乞巧文化传承人。
今日,在这片积淀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热土上,陇南儿女们挺起脊梁,更加的自信、自强、自立,走出陇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共同开创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杨丽君  编辑:马丽红
转载自:陇南日报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